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3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1418篇
测绘学   31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4151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90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36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194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浅变质岩区地层特征及地层单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鄂荣 《地球科学》1990,15(2):137-144,T001
  相似文献   
42.
中国北方胶东地块、华熊地块、佳木斯地块及辽吉地块之吉南—丹东复合地体等已知金矿集中区与富含有机质的孔达岩系具有同分布规律。孔达岩系是金矿集中区有利的矿源层和赋矿围岩。在孔达岩系分布区可找到多种类型的金矿床。内蒙中部、辽西、辽吉地块盖县—岫岩地体均有孔达岩系发育,具有与胶东等4个已知金矿集中区相似的成矿条件,作者预测为新金矿集中区。  相似文献   
43.
攀枝花地区的基性—碱性岩系,是一套与钒钛磁铁矿、稀土矿、铍、钪、镓等多种矿产有关的含矿岩浆岩系。该岩系的Th、Ta、Hf地球化学特征极为相似,其Th/Hf比值在0.3~1.0之间,Ta/Hf比值更为接近,在0.2~0.5之间。在Th/Hf-Ta/Hf双对数图上,该岩系的源区特征和演化特征非常明显。此结果与峨嵋山地区的玄武岩和会东地区的基性岩系对比,Th、Ta、Hf特征都十分相近,因此该区原来被认为是两个地质时期(华力西期与印支期)的岩系,实际上是同一地质时期(华力西晚期)同源但不同阶段的产物,均是与峨嵋地幔柱关系密切的峨嵋玄武岩浆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4.
新疆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哈密葫芦铜镍矿是东天山地区典型的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对其中含铜镍硫化物的基性-超基性岩用Re-Os等时线法定年,获得(283±13)Ma的等时线年龄.这表明,葫芦与东天山其他铜镍矿床乃至喀拉通克和箐布拉克铜镍硫化物矿床一样,主要形成于海西期,同位素年代学界定的成岩成矿时间大致在320~280 Ma,表明海西晚期在新疆北部为一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矿床成矿高峰期.  相似文献   
45.
云南三江口地区超基性岩岩石化学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口地区超基性岩按岩石类型可分六种,岩石的m/f值小于6 5,属铁质超基性岩,呈包体状产于下二叠统木星土岩组(P1mx.)及上二叠统洛吉组(P2lj)中,与其为同源异相产物,形成于板块裂陷环境。岩浆活动时期大致为晚古生代 早三叠世早期,可能代表古特提斯形成的早期阶段。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恢复该区古构造格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6.
大陆科学钻探在江苏岗上超镁铁岩体上打了一个卫星孔(CCSD-PP3),孔深705m,穿透428m厚超镁铁岩体,其下主要为不同类型片麻岩及少量榴辉岩。该岩体产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面积1370×700m,上覆约10m厚第四纪盖层。岩心柱可以粗分为4段,370m上部超镁铁岩,50m片麻岩夹榴辉岩,60m下部超镁铁岩,225m片麻岩类。榴辉岩夹在片麻岩中,片麻岩有正、副之分。榴辉岩石榴石中发现柯石英假象,表明岩石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镁铁岩主要岩性为纯橄岩和含石榴石纯橄岩,含石榴石纯橄岩出现3层,总厚度仅90m,与不舍石榴石的纯橄岩无截然界线。岩相学研究观测到石榴石中保留橄榄石、单斜辉石和尖晶石等超高压变质之前的矿物组合,以及退变质矿物替代石榴石的现象。岩石化学成分总体变化小,SiO242.17-44.79,平均43.78;MgO46.35-48.98,平均47.42,Mg#值(=Mg/(Mg Fe)×100)为91.89-92.75,平均92.4,属于高Mg型;Al2O3和CaO丰度低,分别为0.66-0.27,平均0.43,和0,01-0.35,平均0.13;REE总量较原始地幔亏损,但LREE相对HREE富集。结合矿物组合特征,说明这套岩石属亏损型,但可能经历了流体热液的改造;纯橄岩和含石榴石纯橄岩成分的一致型,说明后者是前者经变质改造形成。SHRIMPU-Pb定年测得含石榴石纯榄岩中锆石存在两组年龄,超高压变质阶段新形成的锆石时代为240±2.7Ma,核部残留岩浆锆石给出726±56Mao前者与区域上超高压变质年龄十分吻合,后者与大别-苏鲁区域上新元古代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位时代。岗上超镁铁岩体可能记录了早期侵位到地壳,在陆陆俯冲碰撞阶段被俯冲岩片带入到柯石英形成深度,以及随岩片折返到地表的整个历史。  相似文献   
47.
藏北的若拉岗日岩群,因处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南缘,其成生背景及构造属性历来倍受关注。白头山、岗盖日、狮头山等地的若拉岗日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系,不同地段夹杂大理岩、变质砂板岩、硅质岩、超基性岩等小岩片或块体,分别具有洋岛型、洋脊型及岛弧型火山岩的基本特征,并构成白头山西以岛弧火山岩为主的弧火山岩片,岗盖日以洋脊型变玄武岩为主夹杂硅质岩、超基性岩小岩片而共同组成的蛇绿混杂岩片及白头山、狮头山以洋岛型火山岩为主夹杂碳酸盐岩块体的大洋海山岩片,从而指出该区若拉岗日岩群为一套不同构造属性的火山岩与大理岩、硅质岩、超基性岩等相伴的构造混杂岩,其中既有某大洋的产物,又有某洋岛及陆缘岛弧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榴辉岩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5000m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该钻孔0~2000m主要由榴辉岩、片麻岩、石榴石橄榄岩和少量片岩和石英岩组成。累积厚度达1000多米的榴辉岩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矿物含量和不同的全岩化学成分,可划分成富Si的石英榴辉岩、富Ti的金红石榴辉岩、富Al的多硅白云母和蓝晶石榴辉岩、富Mg的双矿物榴辉岩和具有正常玄武岩成分的普通榴辉岩。榴辉岩的原岩包括基性层状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榴辉岩全岩成分对石榴石和绿辉石中某些化学组分的含量有明显控制,而且直接影响到变质条件估算的准确性。扩散成分环带的广泛发育表明超高压矿物在早期退变质过程中发生了成分再平衡。这一事实以及具有成分生长环带石榴石变斑晶的存在,为榴辉岩形成在更高温度(>940℃)和更高压力(>4.5GPa)条件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9.
地球内部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及K(HPE)含量如何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固体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限定地壳的热和流变学结构、地球化学、岩石和构造模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对HPE深部分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大型花岗岩岩基的研究及对地表热流值和产热率之间关系的模拟,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HPE随深度的分布缺乏认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实施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届时将提供超过5km的岩心,为确定苏鲁超高压带的HPE结构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对CCSD的100~2000m岩心的732块样品详细的放射性产热元素含量的测试及现今产热率计算的初步结果表明:(1)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最高的产热率,平均为1665×10-11W/kg;(2)副片麻岩(变沉积岩)具有中等的产热率,为994×10-11W/kg;(3)金红石榴辉岩及石榴石橄榄岩具有最低的产热率,为17×10-11~20×10-11W/kg;(4)放射性产热元素的浓度及相应的产热率随岩性的变化而变化,呈现阶梯状的分布特征。产热率随深度的变化特征表明CCSD主孔中的HPE三明治结构。该结构可能代表着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的典型HPE结构,比大型花岗岩岩基的HPE结构更复杂,与传统的HPE指数衰减分布模式不吻合。CCSD主孔中所揭示的三明治式HPE结构是大陆被动陆缘中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沉积岩及花岗岩在深  相似文献   
50.
伊敏五牧场区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冰冰  池海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5):34-36,86
伊敏五牧场区存在着从褐煤到贫煤完整的变质系列,其主要煤变质类型为接触变质.在本区煤系地层底部有一酸性侵入岩体,该侵入岩体是引起本区煤变质的直接热源,它提供了褐煤向烟煤转化的热动力.本区出现的隐爆角砾岩也是受热不均匀或热叠加造成煤类复杂多变的原因.区内构造十分发育,构造条件是煤变质的又一主要因素.研究该区煤变质规律对伊敏煤田及海拉尔褐煤盆地烟煤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