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一个地震系列是指一定时间内,在同一地震区中连续发生的若干地震事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孕育过程,因而具有统一的前兆场的演化历史。地震前兆场是一个区域场,而不只局限于某个震源区的变化。根据本文所定义的地震系列和前兆场的概念,研究了海城—唐山地震系列孕育过程中地震前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异常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包括前兆场的区域大小与震级、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过程与发震地点的关系及地震发生前的短临前兆标志  相似文献   
42.
《地震地质》1980,2(3):38
本图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编、地图出版社出版。本图是在国家地震局全国地震烈度区划编图组汇编的有关图件的基础上,广泛应用了我国各部门近年来的最新资料编制的。它是我国第一张公开发表的地震构造图,并被推荐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图书展览。图件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图中表示了新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的活动断裂及其性质、盆地及其内部结构和沉积厚度、岩浆和火山活动以及M≥4.7级的破坏性地震震中。对M≥6级的地震均标明了震级和发震日期。台湾及其东部海域只表示了M≥6级的地震。该图附有说明书和6级以上地震目录  相似文献   
43.
黄海两钻孔岩芯的古地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沉积物中泥炭层C14的年龄测定,把样品极性方向与A·Cox的极性年表加以对比,发现在黄海两个钻孔的沉积物中有与布容正向期内拉尚反向事件相对应的层位,并估算了沉积物生成年代及该海域的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44.
本文是根据地球基本磁場起源的“发电机”理论而提出的地磁場倒转的电磁模型,认为地磁場的倒转是地核内部“环型”場反向的结果,若地球转速的“突然”扰动够大,则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电磁作用可以引起地球内部“环型”場的反向,从而实现地磁場的倒转,计算表明,这一扰动的性质是地球蒋动周期的减小,其数量级为10~2毫秒。文章的末尾计论了反向地磁場的维持问题,得出倒转磁場维持的时间间隔约为10~3年-10~6年。  相似文献   
45.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运用岩芯观察、岩相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沉积微相的沉积相标志、类型以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主要沉积微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微相,并建立了沉积微相识别模式;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呈现在近东西向剖面上砂体连续性较好,可见河口坝与前缘席状砂的交替出现,而在近西南—北东向剖面上,砂体横向上一般由水下分流河道过渡到河口坝或前缘席状砂。总之,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是研究区三角洲形成的高峰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46.
同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最直观的表现。地表破裂带的精细填图对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及发震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5.12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同震破裂带南部的虹口乡区段开展了较为精细的填图工作,该区段地表破裂带的平面几何和同震位移特征沿走向均显示出公里尺度的横向变化和复杂性。根据同震破裂不连续性特征可把地表破裂分为4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深溪沟段、庙坝段、高原新村段和八角庙段。其中,深溪沟段和八角庙段同震垂直位错较大,达.5~6m;庙坝段同震垂直位移量普遍较低,1~2m或更低;  在高原新村附近,地表破裂带分为近平行的南北两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南支以南东盘逆冲抬升为主,这与与映秀-北川同震破裂总体北西盘抬升的性质相反。本文对高原新村附近的反向陡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是破裂在从深部往上扩展的过程中,在浅表部位顺着发育在虹口东南部的大鱼洞-龙溪飞来峰后缘的具南东倾向的断面继承而成。与北川沙坝附近的反向陡坎一样,说明老断裂带构造几何特征对单次地震破裂的扩展有牵引作用。最后,讨论了八角庙有切割关系的两组断层擦痕的地震学和地质学意义,指出可能指示了映秀-北川断裂面上局部区段震前的初始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47.
在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北—北东倾斜的城口断裂和南—南西倾斜的高桥断裂形成一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系,以两断层为界,其间为一巨型冲起构造。该冲起构造因边界断裂的产状特征、活动强度沿走向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北西段为双向逆冲的"正花状"结构;而南东段为反向逆冲为主的"半花状"结构。同构造低温变质绢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城口断裂在燕山期(约143.3Ma)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北大巴构造带进一步逆冲扩展和强烈隆升。在逆冲-推覆向前扩展过程中,受锋缘外侧阻抗的影响,沿前缘部位形成一系列反向逆冲断层,从而形成巨型冲起构造。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与巴颜喀喇断块的最新活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主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最近十多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连续发生了1997年西藏玛尼Ms7.5级地震、2001年青海昆仑山Ms8.1级地震、2008年3月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和5月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它们相继发生于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断块四周边界活动断裂带上,是该断块最新活动的结果。发生于断块南北边界断裂上的3次地震都是走滑断裂错动的结果,发生在断块东南端的汶川地震则是挤压逆冲断裂的产物,而西北端的于田地震则呈现出张性特征,它们共同反映青藏断块区巴颜喀喇条状断块向东南方向滑动的最新活动。自1900年以来,青藏断块区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表现出多期活动和区域性转移的特征,20世纪早期Ms7.0级以上强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在青藏断块区北部边界构造带,中期转移到高原南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断块区南部断块,最近十多年来则在巴颜喀喇断块及周缘边界断裂上活动。青藏高原这种块体活动和地震活动与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对亚洲大陆的推挤作用相关,因而,青藏高原和巴颜喀喇断块的强震活动与澳-印板块边界苏门答腊强震活动相对应。目前苏门答腊地区强震活动仍在继续,因此,近期对巴颜喀喇断块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和强震危险性仍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49.
作者在野外工作中,于遂昌─大柘变质岩断块(下称遂昌变质岩断块)北西侧,麻车─后山垵等地的地表或探矿巷道内,相继发现了多处糜棱岩化岩石露头,认为这一带存在一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经对该带的地质,地球化学及金银矿分布的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指出该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银矿化活动可分为两个期次,即早期金在韧性剪切活动中初始富集,晚期的脆性变形在局部地段形成金矿体。提出在该韧性剪切带找矿工作中,应重视继承韧性剪切带的脆性断裂和断裂带内的浅色蚀变组合及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50.
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外壳软件,是用于帮助用户迅速开发直观图形解释的人工智能业务应用系统。它以直观的屏幕树图为媒介,实现了正、反向推理机、语义网络、神经元网络、框架结构、知识库管理和算术表达式树图等整体宏观统一;实现了专家系统与人工神经元网络、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统一;无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的统一。因此,它的应用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