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一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军  王蕾  刘端阳  李子华 《气象学报》2010,68(6):998-1006
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出现一次厚度达600 m、持续近14 h的浓雾过程,其中强浓雾阶段维持4 h.通过系留气球边界层探测系统、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雾滴尺度分布和自动气象站等外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此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首先由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雾层,而后因低空平流冷却形成低云.在发展阶段,伴随低云不断下伸,贴地雾层不断抬升.在贴地雾层受到地面弱冷空气平流降温影响下,雾中微物理过程迅速发展,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等微物理参数在15 min内跃增,雾体爆发性升高,最终导致地面雾和低云上下贯通形成深厚雾层,地面能见度骤降至15 m以下.雾体爆发性增强时,地面垂直动量通量和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密度增大,净辐射趋于零.整个雾过程中,由于贴地层持续弱冷平流降温和上层雾阻碍了下层雾的辐射降温,二者的共同作用使贴地强逆温结构始终维持.  相似文献   
22.
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根据1996年12月27日沪宁高速公路上雾的观测资料分析,揭示了辐射雾的双层结构和爆发性发展的特征,分析了辐射雾发展的物理过程,讨论了影响辐射雾生消过程的逆温结构和湍流混合问题。  相似文献   
23.
DVD光盘具有信迹细,精度高,容量大,速度快,画面清晰度高和声音音质好等特点。现介绍DVD实现上述优点所采用的4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4.
大桥坞斑岩型铀矿床产于中生代蒙山破火山口中一石英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及其隐爆角砾岩筒中。铀成矿主要与斑岩体的“双层结构”有关,即”双层结构”成矿模式。浅部石英斑岩为含矿岩体,深部花岗斑岩为矿源岩体。矿化以裂隙型、角砾型为主,矿体的形态主要呈细脉状、浸染状,与围岩界线不清。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的富铀钙碱性岩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该深部富铀花岗岩浆冷凝结晶分异产生的富铀岩浆期后热液。其成矿过程主要是富铀岩浆期后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系统上升、运移,在浅部石英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发生隐爆,成岩成矿。早期铀-赤铁矿化阶段形成贫铀矿化,晚期铀-金属硫化物矿化阶段,形成富铀矿化,两期叠加作用致富。  相似文献   
25.
增生型造山带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以宽阔且延伸稳定的增生杂岩为代表,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发生缓慢而复杂的俯冲、碰撞过程中,大洋板块、火山岛弧、海山、大陆碎块等沿逐渐后退的海沟拼贴,仰冲板块前端发生刮削作用、底垫作用和构造剥蚀等作用,使得洋壳物质在海沟内壁增生,具体表现为增生杂岩的形成、垂向和侧向的生长,最终实现陆壳的横向生长。陆陆碰撞期间,加入俯冲通道的被动陆缘也将遭受类似的构造作用,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陆缘增生杂岩。因此,造山带增生杂岩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对解剖洋陆转换过程中的复杂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西藏南羌塘增生杂岩是近年来通过走廊性地质填图以及多学科交叉工作得到的研究认识。然而,该增生杂岩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等关键内容还未得到系统的研究,严重阻碍了对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解。因此,本文以时空演化为主线,解剖杂岩物质组成和结构,结合俯冲期和同碰撞期大地构造单元,洞察南羌塘增生杂岩的形成演化过程。本次研究显示:(1)南羌塘增生杂岩具有俯冲杂岩在下、褶皱-冲断带在上的双层结构,二者间为大规模的拆离断层系统;(2)俯冲杂岩内不只含有洋板块地层单元,还含有大量的南羌塘被动陆缘物质;(3)褶皱-冲断带虽主要由被动陆缘物质变形改造而来,也含有属于洋板块地层系统的海山和洋内岛弧等物质。结合同俯冲期弧前盆地和楔顶盆地、同碰撞期晚三叠世岩浆的时空分布,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与折返时限,南羌塘增生杂岩内的双层结构应主要是陆陆碰撞过程中被动陆缘俯冲的结果,少量形成于大洋俯冲期间的俯冲反向过程中。本文提出的陆缘俯冲导致南羌塘增生杂岩双层结构的研究认识,对理解南羌塘地壳结构、中生代盆地基底形成演化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托云火山群的火山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梁涛  罗照华  李文韬  柯珊  李莉  詹华明 《新疆地质》2005,23(2):105-110,i005
结合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卫星影像解译与野外验证成果,发现托云盆地内的7个火山口和棋盘式走滑断裂系统,首次提出了托云火山群的概念.这些火山口可以划分成中心式火山和溢流玄武岩2种类型,形成的火山机构包括塌陷破火山口、火山颈和锥状岩席.火山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部分玄武岩中可见橄榄岩类等深源岩石包体和普通辉石等矿物巨晶.因此,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具有幔源岩浆的性质,断裂构造活动为其上升就位提供通道,火山岩应是由多个火山口近于同时喷发形成的,不具有由上、下两套火山岩系构成的双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