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23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0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扬子陆块出露了较多前南华纪地层和岩浆岩,碎屑沉积岩中保存的碎屑锆石对限定地层沉积时代、示踪沉积物源和反演早期大陆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扬子北缘大洪山地区中元古代打鼓石群碎屑锆石年代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李家咀组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1 250±64 Ma,主要峰值为2 078 Ma、2 437 Ma、2 659 Ma和3 084 Ma附近;罗汉岭组最年轻锆石年龄为1 077±51 Ma,主要峰值为1 126 Ma、2 044 Ma、2 458 Ma和2 635 Ma附近.根据结果认为:李家咀组的沉积时代在1 250±64 Ma与1 126 Ma之间,罗汉岭组沉积时代晚于1 077±51 Ma,可以确定打鼓石群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另外,通过对打鼓石群、神农架群、会理群和东川群的碎屑锆石统计频谱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扬子陆块不同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地层,具有明显不同的锆石年谱特征,反映了各地层单元的物源差异很大,在中元古时期应分属不同的地块,经历了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才逐渐拼合成统一的扬子陆块基底.   相似文献   
372.
刘欢  朱士兴  田辉  张健 《世界地质》2017,36(1):1-14
对采自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龙山组泥页岩进行化学浸解和筛析,获得大量微体化石,主要包括:Leiosphaeridia,Trachysphaeridium,Satka,Favososphaeridium,Tanarium,Siphonophycus,Oscillatoriopsis,Laminarites等。化石组合特征为:(1)以单球类-复球类化石分子为主,纹饰复杂;(2)小型具刺疑源类化石大量出现;(3)多细胞生物占有一定的数量。新的化石资料进一步丰富了龙山组微体化石的内容,也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373.
蔚县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型层状热储低温地热田。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为热储层,上地幔传导热为主要热源。盖层主要由第四系和侏罗系构成,寒武系—奥陶系也起到了盖层的作用。以阳原南山断层和蔚县南山断层为南、北边界的蔚县地块呈一总体倾向SE的单斜构造,蓟县系等地层埋藏深度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加深。盆地北部山区岀露的长城系—蓟县系接受大气降水后,顺层向深部运移,运移过程中不断有沿破碎带、裂隙垂直下渗的相邻含水层水补给。蔚县南山断层阻断地下水继续向南运移的路径。经过深循环并被上地幔传导热加热后的地下水封闭或半封闭于长城系—蓟县系中形成层状热储。热储层埋藏深度较大的壶流河以南地区,特别是大型断层附近,以及松枝口—右所堡等张性大断层与阳原南山断层、蔚县南山断层等NE向阻水大断层的交汇部位,如三马坊、北洗冀、麦子疃东等地带,次级断裂构造较发育,岩石破碎,利于地热流体的存储和运移,应作为今后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74.
晋南–豫西地区1∶50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在充分利用近年来山西省南部中条山地区和河南省西部地区1∶250 000、1∶200 000、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和其他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同时对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图过程中以板块构造及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用MapGIS 6.5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数据量约为476 MB。综合编图和研究过程中,根据获取的118个同位素年代学数据、409件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对关键地层和岩浆岩的时代和构造属性进行了更新,提出了中—上元古界地层划分和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结构划分的新方案,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375.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塔里木西南地区前寒武系研究成果,重新建立了塔里木西南地区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结合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概括了主要地层单元的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塔里木西南中元古界包含喀拉喀什群和桑株塔格群,沉积年龄分别为~1.52 Ga和1.4~1.5 Ga;原归属于长城系的塞拉加兹塔格群解体为两部分,下部为~890 Ma的大火成岩省,上部为850~840 Ma的火山沉积岩系。原划分为古元古界的埃连卡特群重新厘定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800 Ma)。新元古代中晚期的沉积包括丝路群(800~830 Ma)和恰克马克力克群(~750Ma)。其中恰克马克力克群中两次冰期大致可与塔里木北缘贝义西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进行对比。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龄谱、岩石组合以及岩石变质变形特征,塔里木西南地体在~1.9 Ga汇聚到Columbia超大陆之上,之后从~1 785到~1 117 Ma一直处于裂解、拉张构造背景。~1.0 Ga时,塔里木西南地体汇聚到澳大利亚北缘。几乎同时,大洋沿着塔里木西南地体北缘俯冲,大约850 Ma时形成了弧后盆地,在盆地中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火山碎屑岩的塞拉加兹塔格群;~800 Ma时弧后盆地关闭,在塞拉加兹塔格群的基础上形成了前陆盆地,沉积了埃连卡特群;最终在750 Ma以后,前陆盆地关闭,塔里木形成了统一的基底。而后被动大陆边缘和裂谷盆地开始发育,形成新元古代中期到寒武纪未变质和未变形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376.
阎永奎 《江苏地质》2002,26(1):1-6,T001
对采自江苏北部铜山县新元古界贾园组上部的灰色中厚层砂泥质灰岩、粉砂质灰岩和赵圩组下部的青灰色厚层灰岩中的微古植物群样品,进行了以浸解法为主,辅以磨片法的研究,共发现14属、19种,其中有1新属、2个新种。研究结果表明,贾园组和赵圩组的微古植物群虽属、种较少,但化石体的纹饰较复杂、结果明显。就其微古植物组合特征看,它与我国北方新元古界的化石组合有较大差别,而更近似于我国南方前震旦系的南华系(扬子系)上部的微古植物组合,地质时限为距今740Ma-700Ma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