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由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水利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考察”学术活动,于1998年5月8~14日对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及清江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学术考察,期间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三峡工程项目经理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小...  相似文献   
32.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工程集中了当今先进的岩土工程施工设备,本文介绍了CJF-20型冲击以循环钻机在二期下游围堰右岸防渗墙的施工试验情况及发现的问题,经过工达一年多的施工试验显示了该钻机的适应性,耐久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大功率,重钻头在纠偏,嵌岩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3.
精彩点映     
《国土资源》2004,(8):1-1
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一代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都曾梦想过,何时缚苍龙,截住一江东逝水,让万里长江造福于中华民族。三峡水利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选坝址是首要,国内外科学家经过上百次的论证。刘广润院士是三峡工程的亲历者,他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和智慧贡献给三峡水利工程。《大江筑坝敢为先》把科学经历写得平白、朴素,《忆随周恩来总理视察三峡》至情、至深。  相似文献   
34.
《辽宁地质》2014,(4):22-23
近日,“三峡库首第一县”湖北省秭归县接连发生4.3级和4.7级两次地震。两次地震震中距离三峡大坝仅23公里,因此备受关注。 3月31日下午,湖北省和宜昌市地震局召开媒体处州会,对社会普遍关心的地震是否与二三峡蓄水有关,是否影响大坝安全,是否还有较大地震等等问题,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室主任王秋良等专家进行了现场解答。  相似文献   
35.
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形变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结合空间大地测量(GPS、InSAR)和传统大地测量的优点,在1998年以来的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2003年水库首次蓄水中获取了大量监测成果。结果显示库区地壳运动的基本图像:垂直形变较为显著,主要来自因蓄水荷载而产生的形变,水平形变不明显.库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在蓄水期间有明显加强迹象。水准测量反映从1998年首期观测至2003年10月首次蓄水后的库区垂直位移.沉降范围较大;GPS给出了2003年蓄水前后库区的垂直位移,形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库近岸区域。水准测量与GPS观测反应的垂直位移的量级基本一致,沉降的最大幅度在3~4cm左右。水准监测、GPS观测与重力监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性。从地壳形变监测与研究结果分析,近期负荷改变而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36.
本文在研究长江三峡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和现今地壳重力场基础上,分析了该区板内中强地震的孕震动力学过程,探讨了整体上相对稳定的长江三峡及邻区孕育和发生中强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并提出了该区板内中强地震预测的动力学标志。  相似文献   
37.
基于峡东秭归青林口、泗溪和宜昌晓峰河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剖面岩石、层序和精细的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在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底部、下部、中部、上部和顶部分别识别出5次以灰岩出现或黑色页岩增厚为标志的海侵事件,划分出5个可以进行区域对比的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BDSS,LDSS,MDSS,UDSS和TDSS。以层序界面为对比标志,峡东埃迪卡拉纪不同古地理部位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对比显示峡东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内部发育5次可以进行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的碳同位素负异常,分别是分布在BDSS下部的SN1,LDSS上部的SN2,MDSS上部和顶部的SN3和SN4,以及分布在UDSS上部的SN5。其中SN1和SN4碳同位素负偏离最为明显,最小δ13C分别达到-4‰~-5‰和-9‰~-10‰,分别与Marinoan冰期上覆盖帽白云岩以及Gaskier冰碛沉积上、下地层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特点接近。SN4是埃迪卡拉系最晚冰期的产物。与SN1是埃迪卡拉系底界划分对比的标志相对比,SN4的出现应该是埃迪卡拉系内部再划分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界线标志。  相似文献   
38.
<正>三峡电站全年发电量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于2015年1月1日宣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24时,三峡电站全年发电量达988亿千瓦时,创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新的世界纪录。2014年度,三峡水库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偏枯2.8%,三峡电厂坚持精益管理,不断提高监测水平,调整设备运行方式,加强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强化电站设备状态分析与评估,科学制定年度检修计划,使机组运行工况达到最优,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状态,为机组满发多发创造了良好条件。去年,长江电力三峡梯调中心着力强化了流域水雨情预报和发电计划制作能力,通过开展四库联合调度,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和运行方式,充分发  相似文献   
39.
长江三峡阶地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对长江三峡阶地堆积物进行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发现三峡阶地的成因具有以下特点:构成阶地上部的河漫滩相堆积、中部的冲积砾石层与作为阶地基座的基岩平台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上部河漫滩相堆积是在中全新世气候温暖、长江三峡高水位条件下形成的.因此,长江三峡阶地是在构造上升的基础上由于气候及长江三峡流量及水位变化而形成的,并非一定是间歇性构造上升的标志.  相似文献   
40.
向芳 《地质学报》2009,83(7):1247-1254
位于湖北省西缘的黄陵穹隆具有基底加盖层双层结构,其暴露的基底主要以黄陵花岗岩为代表。该穹隆对长江三峡的形成演化、四川-江汉盆地一带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三峡大坝的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控制和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黄陵花岗岩的裂变径迹特征分析,结合野外实测阶地地貌数据,获得了黄陵穹隆65Ma以来的隆升速率、隆升高度和剥蚀速率等方面的数据:1)65-7Ma,隆升速率为24.6-7.4m/Ma,隆升高度为1426.8-429.2m;2)7Ma至今,平均隆升速率为204.1m/Ma,隆升高度为1428.7m。而0.73-0.01Ma以来隆升速率由0.058m/Ka增加为1.033m/Ka,平均隆升速率为0.134m/Ka,显示出早期隆升较慢,后期加快的趋势。65Ma以来,至少总的剥蚀厚度为2455.5m-1457.9m,其中7Ma以来剥蚀的厚度为1028.7m,剥蚀速率为0.147mm/a。研究结果约束了长江三峡的形成时间和过程,证实了三峡是一年轻的河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