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海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重要的陆内活动左旋走滑断裂,于1920年发生过里氏8?级特大地震,形成约230km的地表破裂带和高达10.2m的同震左旋位移。该断裂的大地震复发行为特征一直是地震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然而现有的认识需要更多以精细沉积地层约束的古地震数据的验证。基于此,在海原断裂中段干盐池盆地成功开挖了数个大型三维探槽,揭露了清晰的韵律性、面状展布地层和丰富的古地震事件证据。在探槽上部2.5m厚的最新细粒沉积层序记录了AD 1500以来的3次地震事件。基于地层中~(14)C样品的结果和历史地震史料的考证,限定这3次地震事件分别对应于AD 1920年、AD 1760年(或1709年)和AD 1638年的地震,但其震级差别很大。除了最新一次地震,即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其他2次地震事件的震级较小,均小于7级,说明海原断裂上伴生有地表破裂的地震不全是特征型地震事件。结果表明,古地震探槽中揭示的地震强度不一定相同,而且中等震级地震也可以产生地表破裂,其地层证据在合适的条件下,如无沉积间断、沉积速率大等环境能在地层中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62.
山西中条山北麓断裂夏县段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夏县段中条山北麓山麓剥蚀面上的黄土地层,认为山麓剥蚀面形成于2.4 Ma以前。与邻近盆地内钻孔的研究成果对比,得到中条山北麓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幅度约700 m,抬升速率为0.29 mm/a。GPS测量得到断层将末次冰期极盛期形成的冲沟阶地垂直错断7 m,垂直活动速率为0.28~0.5 mm/a。探槽揭示,距今2 万年以来断层有四次活动--距今8000 年之前、距今4100 年前后、距今3100 年和距今720 年以后。断距分别为大于2m、0.6m、1.55 m和0.25 m。断层活动速率为0.22~0.55 m/a。  相似文献   
63.
河套断陷带主要活动断裂最新地表破裂事件与历史大地震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对于历史记录的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尚存在一定争议,公元前7年大地震是否发生在河套断陷带,也没有得到确认。通过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结合14C和单颗粒OSL测年,利用构造地貌分析及古地震手段,对大青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山前断裂及狼山山前断裂的最新破裂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尽可能降低古地震定年的不确定性,采取了序列采样、重点层位多采样等措施。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认为,大青山山前断裂应为公元849年大地震的发震构造,而狼山山前断裂最近1次地震破裂事件可能与公元前7年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64.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地质雷达技术在活动断裂探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重点对地质雷达在城市活断层探测、古地震探测和断层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结合理塘活动断裂的应用实例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地质雷达探测活动断裂现存的问题,对该技术探测活动断裂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5.
广西灵山断裂北段古地震事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西灵山震区的古地震研究弥补了华南大陆古地震研究少的缺陷。本文采用槽探、地表破裂带分析及测年等方法,揭露了在广西灵山断裂北段曾发生至少4次地震事件,其中3次古地震事件,1次历史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约>36 300、25 000、13 090、80 a(最后者即1936年6级地震),4次地震事件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该4次地震事件的平均重复间隔约12 073 a,比中国西部、华北等地的一些古地震复发间隔长,主要原因在于灵山震区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6.
贺兰山东麓断裂是银川地堑西侧的重要构造,控制着银川地堑的西侧边界,其最新活动特征是评价未来银川市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文中在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断裂两侧1km范围内1:1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选择在大石头沟两侧进行探槽研究,获得该段断裂在14ka以来共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距今13.8ka、7.9ka和3.0ka,重复周期约为6ka和5ka左右  相似文献   
67.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和触发机制是灾变沉积学的一个热点问题。除地震成因外,非地震成因也能够导致软沉积物变形。因此,区分地震成因与非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理解其变形过程和地质事件的关键。论文重点讨论了青藏高原东部河湖相沉积中地震成因和非地震成因(暴雨与河流冲刷、风暴浪、洪水、重力碎屑流、崩塌滑坡、落石沉陷、冻融作用等)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并对其形成特征、环境意义和区别标志作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此外,对同震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与震后相关的沉积构造关系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地震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一种层间的,变形尺度较小(一般为厘米级)的变形构造,并具有侧向连续性和垂向重复性,变形强弱和频率与之到断层的距离存在明显相关性。对青藏高原东部软沉积物变形的成因进行区分,有助于为正确认识该区的地震灾害类型和致灾机理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可为更全面地认识该区的古地震事件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8.
古地震相关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在盆地演化中具有指示盆地及其周缘构造活动的作用.在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岩心描述和野外调查过程中,于定边西南部DT3522井、安塞延河剖面中,发现并识别出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层,包括液化作用相关的枕状层、液化砂岩脉、液化角砾岩、泥火山,以及负载构造、球枕构造等9种变形构造.通过软沉积物变形层位对比,变形特征研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延7油层组沉积末期,发生了3期古地震活动,且呈现地震强度先弱后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9.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支援茂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发现在现今叠溪堰塞湖(小海子)上游30km的岷江沿岸及其支流断续有第四纪湖相层出露。通过对羌阳村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层的研究,获得了岷江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分析认为:岷江断裂沿线古堰塞湖相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反映了岷江断裂的多次活动。羌阳桥古堰塞湖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可能反映岷江断裂的多次古地震活动。较肯定的是:第1次地震活动导致羌阳桥堰塞湖的形成,堆积第1套湖相沉积;第2次地震活动使湖相层变形;第3次地震活动使第1,2套湖相地层变形;第4次地震活动错断了湖相层之上最新的堆积物。全站仪实测结果表明最后一次古地震活动的垂直位移约为2.6~3.6m  相似文献   
70.
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