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6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299篇
地球物理   360篇
地质学   820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2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As a legacy of the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the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CEE) have a uniqu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i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in their high energy intensities. Since much of this `low-hanging fruit' in energy-efficiency improvements can be highly cost-effective,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facing difficulties in meeting their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 targets domestically are eager to find such opportunities in the CEE region. Therefore, studies analysing the potentials and costs of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through technology improvement in the region have come into the limelight. While there are a few excellent studies in the region aimed at analysing climate change abatement potentials, they all embark on different assumptions, methodologie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It is hence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to compare and analyse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across different authors, countries or time horizons. Consequent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lace four leading studies on GHG mitig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improvement from the CEE region into an internationally comparable framework. Four studies were selected from three countries, Poland, Hungary and Estonia, which are all the results of maj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assess costs and potentials of GHG reduction. The paper places their assumptions, methods and final results into a framework which enables policy-makers and project designers to compare these across geographical and technological boundaries. Since other studies from around the globe have been analysed in this framework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ovides a vehicle for the findings of these four studies to be compared to other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he paper highlights a few areas where similar studies to be completed in the future in the region may be enhanced by incorporating features used in GHG mitigation research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2.
在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描述的基础上 ,对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结合目前形势 ,指出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不容乐观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3.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云南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本项研究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蓝本,运用小区实验等手段,综合分析了各个侵蚀因子,建立了云南金沙江流域土壤流失方程A=R·K·LS·c·P,并确定了方程中诸因子的求算方法和数值,以及该流域土壤允许流失量,为方程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数据。同时,还进行了方程的检验,方程计算值与小区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在6.3%以下,表明该方程在实际应用中是可靠的。该方程的建立,可为云南金沙江流域预测预报土壤侵蚀,制定土地合理利用规划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和土地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一套可靠的科学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34.
两湖平原农业洪害特征与减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湖平原是我国农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湖水系四通八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围湖垦殖破坏了两湖平原自然生态环境,洪涝频繁发生,农业损失严重。两湖平原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减灾技术措施:长江上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持水土;两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提高湖泊分蓄洪能力;应用GPS、GIS技术预警,有效调度洪水;调整湖区农业结构,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35.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经济学探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在总结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意义及其概念体系,并就影响旅游环境容量的关键性因子-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引起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深层原因是外部不经济性,最后就为了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法律、行政,经济、社会等角度对社会各利益加以协调,构建了有效的制度平台和相应的措施,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6.
深圳市地质灾害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市是一座新兴的海滨城市,市区东部与西部以花岗岩为主,中部以古老的变质岩为主,部分地区分布有砂岩、泥岩及变质的板岩、粉砂岩,深圳大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构造形迹。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中部。在花岗岩地区主要变形为岩质高边坡崩塌、落石、坍塌等坡面变形;在变质岩、砂岩、泥岩地区发生多处滑坡。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深圳大断裂两侧为地质灾害多发区。防治边坡变形的工程措施即桩排、连续墙、基础为桩,锚杆框架;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框架护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置多级平台减载及琉干排水措施。深圳采用的治理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经过多年的使用达到预期效果,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工程很少考虑工程措施与城市的景观协调。90年代后期已经考虑了工程完成后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因此采用防护措施以锚杆框架、预应力锚索框架工程为主,框架间植草,既有利于边坡稳定又有利于美化环境。  相似文献   
37.
国道219线新-藏公路改建工程地质灾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道219线新-藏区界至红土达坂路段全长109.55km。大部分路段穿越湖盆槽谷中央部位,部分线路沿湖盆边缘台地布设,海拔高度介于5000-5400m之间,地势平坦开阔,多年冻土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现有公路路基高度低,几乎没有排水设施。冬季易产生路基冻胀和涎流冰危害,春、夏季因冻土融化,常引起路基沉陷和翻浆,严重危害公路运输安全甚至阻断交通。公路工程修建活动将极大地改变冻土环境,使天然状态下的水分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多年冻土退化,上限加深,进一步诱发冻胀、融沉、热融滑塌等冻土灾害,加剧风沙灾害、诱发公路边坡失稳破坏。在即将进行的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应采取保护冻土的设计原则,优选线路,加强侧向排水,合理设置取弃土场。  相似文献   
38.
双鸭山矿区矿井充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双鸭山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多年生产实践资料(矿井涌水量与其相关因素——地貌、采掘深度、回采面积、巷道长度、岩性、构造、降雨的关系),阐述了矿区充水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含水砂层覆盖下采区进行水文地质勘探的重点及开采含水砂层覆盖下煤炭资源的主要防治水措施,对同类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开采煤炭资源具有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9.
贵州某机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其处理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贵州某机场为山区高填方机场,最大填方高度近60m,场址沟谷发育,基底为软硬交替的、顺倾向岩层的斜坡地区,笔者就该机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边坡稳定问题、沉降问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0.
鞍山市铁矿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矿山地质灾害较其它地质灾害相比有其独特性。在鞍山铁矿区,排土场沉降不仅与采矿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有直接的联系,还与松散细粒土层、活动断裂有关;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及构造有一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采矿活动产生的废石废渣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尾矿库灾害主要表现为:洪水漫顶、尾矿砂液化破坏、尾矿坝渗漏及管涌溃堤、尾矿坝滑塌破坏等。本文简要分析了鞍山市铁矿山主要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排土场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及尾矿库地质灾害)和形成条件并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