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7篇
  免费   2893篇
  国内免费   788篇
测绘学   330篇
大气科学   150篇
地球物理   11316篇
地质学   2388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019篇
自然地理   6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446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465篇
  2018年   463篇
  2017年   454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677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748篇
  2010年   649篇
  2009年   924篇
  2008年   664篇
  2007年   771篇
  2006年   738篇
  2005年   723篇
  2004年   658篇
  2003年   650篇
  2002年   487篇
  2001年   462篇
  2000年   441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387篇
  1997年   356篇
  1996年   360篇
  1995年   303篇
  1994年   284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31.
四川汶川MS 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地质学报》2008,82(12):1679-1687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S 8.0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空间上基本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根据地表破裂带的解译标志及影像特征,我们充分利用震后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飞机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以及我国台湾福卫-2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并结合震后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与验证,初步查明了四川汶川MS 8.0级大地震所产生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遥感解译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总计长约300 km,其几何学特征十分复杂,主要沿先存的NE走向活动断裂带呈不连续展布;变形特征以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按同震地表破裂带所在断裂带位置,可将其分为两条: 中央地表破裂带: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从西南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平武县水观乡石坎子北东一带,长约230 km,最大垂直位移量达6.0 m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达5.8 m;山前地表破裂带:沿灌县-安县断裂带分布,由都江堰市向峨乡一带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安县雎水镇一带,长约70 km,以逆冲挤压为主,最大垂直位移量可达2.5 m。此外,遥感图像分析还表明上述地表破裂带与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挤压逆冲-走滑型地震断层的致灾效应研究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2.
汶川大地震(MS 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 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 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3.
The influence of local geologic and soil conditions on the intensity of ground shaking is addressed in this study.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ground motion due to local site effects resulted in severe damage to dwellings in the Bam area during the 2003 Bam Earthquake. A unique set of strong motion acceleration recordings was obtained at the Bam accelerograph station. Although the highest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recorded was the vertical component (nearly 1 g), the longitudinal component (fault-parallel motion) clearly had the largest maximum velocity as well as maximum ground displacement. Subsurface geotechnical and geophysical (down-hole) data in two different sites have been obtained and used to estimate the local site condition on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 the area. The ground response analyses have been conducted considering the nonlinear behavior of the soil deposits using both equivalent linear and nonlinear approaches. The fully nonlinear method embodied in FLAC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nonlinear soil properties on earthquake wave propagation through the soil layer, and compare with the response from the equivalent linear approach. It is shown that thick alluvium deposits amplified the ground motion and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amag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earthquake stricken region. The comparison of results indicated similar response spectra of the motions for both equivalent and nonlinear analyses, showing peaks in the period range of 0.3–1.5 s. However, the amplification levels of nonlinear analysis were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linear method especially in long periods. The observed response spectra are shown to be above the NEHRP building code design requirements, especially at high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34.
现代遥感技术具有获取信息范围大、速度快,适应性强和信息量大等特点。"5.12"汶川地震后,交通堵塞、通信中断,遥感技术成为信息获取和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遥感图像特征和遥感解译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遥感技术在突发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5.
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野外调查,并综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鲁中南地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第四纪时期断层活动强度变化和断裂活动的群集性以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段分布的局限性上。对于鲁中南地区而言,活动断层可以分为中更新世中期(500kaBP)至晚更新世初期(90kaBP)活断层和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活断层两类;其中前一类(主要是中更新世断裂)断裂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广泛,而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断裂段的数量较少,分布较局限。它们对地震的控制能力不同,前者可控制5.5级左右的地震,而后一类可控制6-7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青岛区域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青岛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历史地震记录,论述青岛地区区域构造特征与地震的关系。进而阐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大可能发生地震海啸的原因。并对青岛地区今后地震监测及抗震防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7.
狄乾斌  赵晓曼  王敏 《海洋通报》2020,39(2):160-168
旅游生态效率是反映旅游经济与旅游环境双向效应(bi-effect)的重要判断指标。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视角,采用超效率SBM模型,评价了我国东部沿海18个主要滨海旅游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18市滨海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中等水平,平均值处于0.727~0.894,阶段特征明显,呈现前期平稳发展,中期下降,后期回升的发展趋势;(2)各城市滨海旅游生态效率水平差异显著,分为下行风险型,持续成长型,稳定型和波动型4种发展类型。平均效率值最高为天津,最低为三亚;(3)分解效率均值中纯技术效率较高,规模效率次之,技术进步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4)投入冗余和非期望产出冗余已经成为阻碍滨海旅游生态效率进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8.
根据插入式大直径薄壁圆筒结构的工作特点建立了其合理的破坏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受横向荷载作用的插入式大直径薄壁圆筒结构的上限法极限分析模型,从中可以得到作用于插入式大直径薄壁圆筒结构上的横向极限荷载近似的上限解;并根据上限法模型计算结果,提出了计算受横向荷载作用的插入式大圆筒结构侧壁极限抗力的简化修正模型,利用此修正模型,基于极限平衡法,可以求解作用于插入式大直径薄壁圆筒结构上的横向极限荷载。  相似文献   
39.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tability design system of submarine pipelines. The system can provide a reasonable design procedure for users with reference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methods and in the light of hom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40.
筒型基础沉贯阻力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炎平 《海洋工程》2002,20(3):23-28
系统地总结国外有代表性工程实践对筒型基础沉贯阻力的研究 ,并将各种方法综合起来 ,提出了加权综合估算法 ,供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