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499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420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728篇
海洋学   574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4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Eighteen radiocarbon-dated eolian and paleosol profiles within a 1500-km-long belt along the arid to semi-arid transition zone of north-central China record variations in the extent and strength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Dated paleosols and peat layers represent intervals when the zone was dominated by a mild, moist summer monsoon climate that favored pedogenesis and peat accumulation. Brief intervals of enhanced eolian activity that resulted in the deposition of loess and eolian sand were times when strengthened winter monsoon conditions produced a colder, drier climate. The monsoon variations correlate closely with variations in North Atlantic drift-ice tracers that represent episodic advection of drift ice and cold polar surface water southward and eastward into warmer subpolar water.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se records over the full span of Holocene time implie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Atlantic climate and the monsoon climate of central China.  相似文献   
53.
王春得 《地下水》2005,27(5):347-349
通过对向斜洼地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的勘探及研究,对研究区的水文地质边界条件进行了概化,并用水均衡法估算了地下水资源量,对拟建一级电站引水渠沿线提取地下水进行融冰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取水方案.  相似文献   
54.
东南极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平衡通量分布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清华  宁津生 《冰川冻土》2002,24(5):500-505
通过对Lambert冰川盆地(LGB)考察路线上约1 700 km长的LGB剖面和距冰架末端约50 km、长150 km的A剖面, 分别利用GPS冰流速值及雷达测厚值进行冰通量的计算得出:每年流过LGB剖面的冰通量为43.95 Gta-1, 而通过A剖面的冰通量仅为26. 42 Gt*a-1, Amery冰架底部净融化量为7.8 Gt*a-1. 整个Lambert冰川-Amery冰架系统(LAS)地区的表面净物质平衡总量约为90 Gt*a-1; LGB地区的表面净物质平衡总量为46 Gt*a-1. 通过分析得出, 整个LAS地区及LGB地区均处于物质正平衡状态, 而LAS流域的上游区域S'则处于物质负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5.
王有清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2,24(5):550-558
冰芯记录中的气候变化是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地、中低纬度和热带地区的冰芯记录表明,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大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 全球经历了一系列数百年至千年时间尺度的快速气候突变事件, 诸如末次间冰期的干冷事件、末次冰期的DansgaardOeschger事件、 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事件等, 虽然这些穿插在冰阶中的暖湿气候事件、间冰阶中的干冷气候事件的成因、机制和影响范围还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 主要介绍不同区域冰芯记录中末次间冰期冰期旋回这些气候突变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和机制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6.
2001年8月19~23日, 在格陵兰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冰芯与气候"国际盛会, 会议展示了冰芯与气候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文中介绍这次会议并概括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与南北极地区的冰芯研究相比, 中低纬度地区冰芯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冰芯研究中发展最快的. 在这一研究中, 中国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57.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平台结构形式。本文研究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及其减振效果。针对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的型式与特点,为了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减振作用,提出了在平台结构导管架端帽和甲板之间设置柔性阻尼层的新型阻尼隔振方案。针对渤海JZ20-2MUQ平台结构,建立了海洋平台结构阻尼隔振体系简化计算模型,研究了隔振层参数与结构阻尼比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结构整体和隔振层层间相对位移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多种冰荷载工况和地震工况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阻尼隔振方案是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58.
海洋平台结构振动的AMD主动控制参数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海洋平台结构的冰激振动和地震反应控制问题,提出了采用AMD主动控制的控制策略,结合JZ20-2MUQ平台结构进行了AMD控制系统的硬参数和软参数的优化分析,并就相应于最优参数下的AMD控制海洋平台结构冰激振动和地震反应的几种代表性工况进行了时程分析,得到了一些定性和定量的结论,为实际工程的控制设计提供了基础。本文提出的AMD主动控制方法对类似的海洋平台结构的控制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9.
极地冰雪氢氧同位素指标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水汽来源状况、降水季节变化、火山喷发、太阳活动等气候环境因素对极地冰雪中同位素含量的可能影响及其程度 ,以及降水区域不均衡性、降水年际不均衡性、逆温层和同位素在冰雪中的扩散迁移作用等几种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冰雪同位素分析造成的干扰 ;在此基础上 ,综述了极地冰雪中δ1 8O、δD和其差值d(d =δD - 8δ1 8O)与局部或全球气温之间的一些线性关系 (包括全球尺度 ,格陵兰地区 ,南极地区等 )及它们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0.
Soil displacement, soil temperature, depths of thaw plane and groundwater level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uly 1999 to June 2000 within a solifluction lobe in the Kärkevagge valley, northern Sweden. The strain–probe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soil displacement, and we found significant soil displacements in the thawing period 2000. These displacements were the result of gelifluction. The ice content profile showed that gelifluction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thaw plane reached the layers with high ice content at shallow soil depths (0–6 and 16–25 cm deep). In contrast, gelifluction did not occur when the thaw plane reached the layers with high ice content at greater depth (46–49 cm deep).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thawing of ice lenses in the near–surface layer triggers gelifl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