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147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1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环境质量调查或监测,其中大型海洋环境调查主要包括20世纪50年代末的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的全国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综合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以及2006年开展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等[1-3].  相似文献   
802.
刺参体腔液几种免疫指标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调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免疫机能的周年变化,初步探索刺参免疫的规律,于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刺参体腔液几种免疫指标进行了周年测定.结果显示,周年内刺参体腔液内几种酶类显著变化的转折点为9月、10月,1月,2月、4月和5月.刺参体腔液几种酶类活性变化与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素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推测这些显著变化并不是单一的温度、盐度等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其变化原因可能与刺参的夏眠、生理及繁殖等因素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03.
面对矿业权年检信息报备工作面临的诸如遍布全国的部、省、市、县年检机关及勘查单位和矿业权人等众多组织机构、多样化的角色分工、复杂的系统与网络环境、信息报备时效性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离线报盘与在线报备相结合的多层架构思想,基于RIA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矿业权年检信息报备管理系统,成为矿政管理从行政审批向综合监管方向发展过程中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04.
黄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营养盐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黄海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年循环规律,估算了黄海营养盐的收支情况和季节差异,并将数值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海无机氮和无机磷经历了春、夏的消耗及秋、冬的补充,维持了黄海全年较高的生产力,年平均初级生产力达508mgC·m-2·d-1。黄海水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营养盐的分布和生态功能:黄海中部深水区季节性热层化在春季萌发、秋末消衰,使夏季表层水营养盐匮乏,底层冷水团营养盐大量蓄集,因此初级生产力在5-6月和11月出现双峰特征,而近岸海水几乎全年混合均匀,初级生产力单峰出现在6-8月。河流每年为黄海输送225.4×103t无机氮和6.82×103t无机磷,使北黄海及近岸营养盐丰富,尤其朝鲜沿岸径流注入大量的营养盐,使其新生生产力较高,f比平均达5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营养盐最大的汇和源,黄海中部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向水体提供大量的硝酸氮,为新生产贡献56%的氮。大气沉降补充的营养盐占年初级生产所需氮、磷的6%和1.5%,为河流输入营养盐的3~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