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2篇
  免费   1393篇
  国内免费   1258篇
测绘学   870篇
大气科学   812篇
地球物理   1865篇
地质学   2954篇
海洋学   933篇
天文学   517篇
综合类   418篇
自然地理   73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302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395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414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375篇
  2003年   335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263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6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We simulate the collisional formation of a ring galaxy and we integrate its evolution up to 1.5 Gyr after the interaction. About 100–200 Myr after the collision, the simulated galaxy is very similar to observed ring galaxies (e.g. Cartwheel). After this stage, the ring keeps expanding and fades. Approximately 0.5–1 Gyr after the interaction, the disc becomes very large (∼100 kpc) and flat. Such extended discs have been observed only in giant low surface brightness galaxies (GLSBs). We compare various properties of our simulated galaxies (surface brightness profile, morphology, H  i spectrum and rotation curve) with the observations of four well-known GLSBs (UGC 6614, Malin 1, Malin 2 and NGC 7589). The simulations match quite well the observations, suggesting that ring galaxies could be the progenitors of GLSBs. This result is crucial for the cold dark matter (CDM) model, as it was very difficult, so far,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GLSBs within the CDM scenario.  相似文献   
992.
I discuss the status of the soft X-ray transient model. First, I discuss and then compare with observation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geometrically thin disc evaporates into an ADAF. Second, I address the problems created by the recent determinations of the distance to SS Cyg, according to which the disc instability model does not apply to this famous dwarf-nova, thus casting doubt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to any system at all.  相似文献   
993.
将社会科学(文史考古研究)与自然科学(气候变化)结合,分析了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发展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早的原因,提出这可能是由于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对不同地理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并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3次移民潮的原因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We suggest that the regions of smooth terrain which were observed on Comet 9P/Tempel 1 by the Deep Impact spacecraft were formed by blowing ice grains in an outburst of gas from the comet interior. When gas is released from 10 to 20 m deep layers which were heated to 135 K, it is released quiescently onto the surface by individual conduits. If large amounts of gas are released, the drainage system cannot release them fast enough and wider interconnected channels are formed, leading to sudden outburst of gas. Instability triggering a sudden shift of flow is well known in subglacial drainage of water. The ballistic trajectory of the ice particles reach a distance of 3 km in the atmosphereless comet, whose gravity is 0.034 cm s−1, if ejected at an angle of 45° at a speed of 95 cm s−1. This speed is close to the speeds measur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167, 140×sini and 167 cm s−1, for particles of 0.3, 1000 and 14-650 μm, respectively. Blowing of ice grains can overcome the 1650 m long horizontal section of smooth terrain i1 (Fig. 1), whereas simple flow of material downhill would stop close to the foot of the hill. The ice particles at the end of their trajectory have a horizontal velocity component and this low velocity ballistic sedimentation would lead to formation of lineaments on the smooth terrain, like in solid-particulate volcanic eruptions.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在研究西藏北拉萨块体中段桑心日岩体中的暗色包体时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岩石成因的暗色包体。暗色包体呈椭球状,在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的接触面上通常形成一个明显的可能由风化作用造成的间隙面。暗色包体为二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寄主岩为花岗岩,暗色包体明显较寄主岩更基性,更富Na_2O、CaO、MgO和Fe_2O_3~T。暗色包体和寄主岩具有明显不同的稀土元素特征,暗色包体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最基性样品具有最高的稀土含量,随着基性程度的降低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下降。随着岩浆的进一步演化,岩浆向花岗岩方向演化,稀土含量又逐步升高。寄主岩和暗色包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弧岩浆岩的特征,富集Rb、Cs、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此外,暗色包体和寄主岩具有明显的Ba、Sr的负异常。暗色包体成岩年龄为75. 6±1. 2Ma,寄主岩的成岩年龄为71. 8±0. 6Ma,暗色包体成岩年龄较寄主岩早约4Myr。两者具有一致的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综合以上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我们认为桑心日暗色包体和寄主岩来源于同源母岩浆,初始岩浆在母岩浆房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含钾角闪石结晶分离作用,并沿早期较弱的构造裂隙侵入到地壳的某一层位,随着构造活动进一步加剧,经过进一步分异母岩浆大规模上侵,并将早先侵位处于半塑性状态的暗色包体侵吞、裹挟至近地表。桑心日暗色包体最可能的成因模式可以解释为同源岩浆不同期次间的物理混合。  相似文献   
996.
张梦虎  刘帅  何希位  孙奕 《地质论评》2019,65(Z1):297-300
正航空瞬变电磁法(简称航电)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一种多金属矿探测技术,该方法测量速度快、效率高、受地形影响小。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勘查难度的加大,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航空瞬变电磁法在黑龙江、内蒙、新疆等地试验性开展工作,获得较好找矿效果。新疆东天山成矿带是新疆最重要的成矿带地区之一,为了加快阿奇山-黑尖山一带多金属矿找矿步伐,该地区引入  相似文献   
997.
李晓海  李文博  张健 《地质论评》2019,65(Z1):161-162
正辽宁北部秀水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北缘陆缘活动带之上,地质构造复杂。秀水盆地是在海西褶皱基底和前寒武纪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断陷型盆地,面积710 km~2,是前人油气调查工作空白区。秀水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上部发育优质烃源岩。部署在秀水盆地中部的辽法D1井义县组沉积地层厚度为280 m,暗色泥岩厚度为128 m。本文通过对辽法D1井义县组泥岩样品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剖析秀水盆地义县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998.
中国东部中生代发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讨论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大爽组底部火山岩年龄为155.2±1.4 Ma(MSWD=0.83),显示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并不限于白垩纪,火山喷发至少于晚侏罗世就已经开始;岩石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钾玄岩系列;基性岩石、中性岩石与中酸性(酸性)岩之间不具有同源演化关系,基性岩石来源于富集地幔,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中性岩石可能来源于先存于下地壳深部的新元古代岛弧岩石,中酸性(酸性)岩石来源于地壳,中酸性岩浆与酸性岩浆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岩石总体形成于地壳幕式减薄环境,而其弧岩浆岩特征主要反映源岩属性。  相似文献   
999.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气候变化对冰川及其径流的影响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目前的研究以模拟为主,实测资料十分有限且不确定性很大。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1号冰川”)流域为例,基于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1959-2017年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西部典型小型冰川流域径流及其组分长期变化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冰川径流长期变化过程的认识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号冰川流域径流主要由冰川径流和非冰川区降水径流组成,分别占70%和30%。其中冰川径流又可分为冰川区降水径流和冰川融水径流,分别占44%和26%。59年间,冰川径流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92年之后出现了一个阶梯式的上升,与气温升高和降水的增加有关,1997-2007年达到高峰,2008年以后出现波动下降趋势,其原因除了与该时段的降水有所减少有关之外,冰川面积减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另外,还利用实测径流和冰川物质平衡值,通过水量平衡模型,检验了模型使用的冰川区和非冰川区径流系数。  相似文献   
1000.
马静辉  何登发 《岩石学报》2019,35(4):1121-1142
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的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确定该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及隆升过程是了解这一重要陆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不整合面分析法和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通过对该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本次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由底到顶识别出6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分别是:(1) T_(2-3)/P平行不整合面;(2) J/AnJ角度不整合面-微角度不整合面;(3) K_1/AnK_1高角度不整合面;(4) E_3q/AnE_3;(5) N_1/AnN_1;(6) Q/An Q。在T_3d~3、J_2y和K_1变形前锋,可见与逆冲-褶皱造山带相关的同构造沉积生长地层,其在形态上表现为超覆、削截,在黄草滩等地局部与倒转背斜相伴生。这些不整合和生长地层是构造活动的直接证据。本次研究对采自该地区的12件样品分别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裂变径迹年龄主要分布在4个区间,对应地质时代分别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168~159Ma)、早白垩世末(139~91Ma)、晚白垩世末(79~66Ma)、始新世(59~50Ma),反映出该地区在这4个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冷却抬升事件,且这4期构造事件与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特征有很好的地质响应。同时,热史模拟表明该地区整体上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始新世3期快速隆升事件。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主体逆冲褶皱的时间是从中侏罗世开始,早白垩世末构造运动最强烈,新生代又有所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