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226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TEM), self-potential (SP) and geoelectrical mapping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Chernorud-Mukhor site in the Priolkhonje area on the western shore of the Lake Baikal. All measurements were made along several profiles across the main strike of the regional Primorsky fault. TEM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time range from a few tens of microseconds to several tens of milliseconds. The most important result of the 1D modelling of TEM soundings is the discovery of nearly horizontal boundaries that divide high resistive overlying and well conducting underlying rocks. The resistivity of the former is in the range from 100 Ωm to 1000 Ωm, while the resistivity of the latter varies from less than 1 Ωm to several tens of Ωm. This good conductive zone could also be verified by geoelectrical mapping using Schlumberger array (AB/2=100 m). Due to high conductivity of the underlying rocks only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conductive layer could be determined by TEM soundings. A regional SP anomaly with amplitude of about −450 mV has also been observed above the low resistivity zone indicating the electron nature of its conductance. Geologically, the conductive zone is represented by a graphite-bearing layer within the region of archean rocks. Since that layer extends over a large area, it may be used as a key in studying structures and tectonics of the Priolkhonje area. A 1D TEM geoelectric section shows a wide, gently sloping syncline as a probable base structure of the Chernorud-Mukhor site. Neotectonic faults divide the syncline into vertically displaced blocks that form a wide complicated graben with a total amplitude of about 250 m.  相似文献   
22.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裸体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精子的超微结构.这2种星虫成熟精子均由头部、中部和尾部组成,但其精子头部的超微结构不尽相同:裸体方格星虫精子的头部与可口革囊星虫精子的头部相比较小,由棒状"八"字形顶体与哑铃形细胞核及顶体下腔构成,而顶体下腔内没有明显的顶体棒结构.可口革囊格星虫精子的头部虽也由顶体、顶体下腔和核组成,其顶体呈圆弧形,精核为鸭梨形,核物质电子密度高,核内含空泡,顶体下腔中似有一顶体棒结构.这2种星虫精子的中部和尾部基本类似,仅中部的线粒体数目不同,裸体方格星虫精子的线粒体略少,有4~5个,而可口革囊星虫精子有5~7个.精子的尾部由远端中心粒延伸而出,均为细长鞭状,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精子的超微结构可以作为鉴别这2种星虫的依据.  相似文献   
23.
王卫平  陈斌 《地质找矿论丛》2010,25(4):286-291,295
文章回顾了直升机TEM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发展直升机TEM系统的必然性;根据国外直升机TEM系统的研制和应用现状,对直升机TEM技术的系统特点进行了论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应该发展的直升机TEM系统类型,以及在我国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王凯  刘宽厚  张旭 《西北地质》2010,43(2):80-84
铝土矿属于风化矿床,覆存于奥陶灰岩风化壳附近的不整合面之上。受沉积环境和剥蚀程度等因素影响,在风化壳低洼部位富集。铝土矿体电性上呈高电阻率特征,与下部灰岩电性较为接近,因此。用电法寻找该类矿床无直接有效的手段。瞬变电磁法是寻找低电阻率金属矿的有效方法之一,对高电阻率目标体分辨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在有低电阻率层覆盖的情况下效果不理想。选择渭北某铝土矿区投入瞬变电磁方法剖面工作,建立适当地电模型,分析瞬变电磁衰减曲线及电阻率断面特征,对灰岩界面进行划分,推断矿体富集部位。经过钻孔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25.
老矿山深部、外围找矿是当前"以矿找矿"为重要方式。文章以福建某铅锌矿为例,通过坑道内开展小线框、大电流的瞬变电磁法获取电阻率异常,利用坑内钻进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为老矿山勘探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物探方法。  相似文献   
26.
长安金矿床是"十五"期间云南省重大找矿突破之一。文章介绍了长安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类型、控矿因素等方面的新认识,提出了矿床主矿体并非受控于中上志留统与下奥陶统之间的加里东期不整合面,而是受控于NNW向陡立的F6断裂破碎带,属于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通过采用TEM+IP物探方法圈定深部低阻、高充电率异常带,并结合成矿地质因素确定深部找矿空间,深部找矿工作获得新突破,扩大了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27.
由于航空瞬变电磁二次场数据是一种宽频带信号且幅度较小,因此常常受到随机噪声、天电噪声以及人文噪声的影响。研究针对上述噪声的去噪方法,可以提高处理和解释的精度。这里给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航空瞬变电磁去噪方法,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叠加抽道后的单测点衰减曲线进行分解,然后应用曲线趋势对比法和L曲线法对分解后的成分进行分析,确定出有效信号成分,最后使用这些有效信号成分进行重构,从而达到抑制噪声的目的。模拟信号分析以及实测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航空瞬变电磁数据,在保持反映地下介质分布的有效信号幅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能有效抑制天电噪声和人文噪声,为保幅处理和解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
地-井瞬变电磁井旁板状导体异常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工作中,地-井瞬变电磁井旁盲矿的异常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曲线特征复杂。为了研究井旁板状导体位置、埋深、产状等参数对地-井瞬变电磁异常响应的影响,这里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四类39个理论模型,分析了板状导体倾角、埋深变化及其与钻孔距离、相对位置变化的异常响应,总结了响应特征与板体几何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为定性或半定量解释井旁盲矿异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
瞬变电磁法在我国广泛应用于煤田水文地质勘探和采空区调查,但由于方法本身的特点,地面装置纵向分辨率低,无法实现采空区精细探测。在山西某煤矿采空区探查项目中,通过岩心、测井曲线,结合以往电法勘探经验,建立了简单的煤系地层采空区模型,数值模拟了均匀半空间采空区含水、不含水时的地面瞬变电磁响应和三维水平薄板的地—井瞬变电磁响应,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采空区的地面、地—井瞬变电磁特征,证实了地—井瞬变电磁法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率,为采空区精细探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0.
大定源瞬变电磁一维自适应正则化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玉聪 《地质与勘探》2015,51(2):360-365
自适应正则化反演对初始模型要求较低,直接对瞬变电磁响应数据进行反演。正则化因子通过计算每次迭代的数据目标函数和模型目标函数自适应的得到,从而快速获得地下的地电结构。本文采用自适应正则化反演算法对大定源回线瞬变电磁一维层状模型进行反演,使用均匀半空间作为初始模型,首次采用模型对深度的二阶导数极小的模型约束,通过典型理论模型的反演计算,证明了TEM自适应正则化一维反演算法拟合效果好、精度高,由于不用反复搜索正则化因子,并且收敛速度快,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