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47篇
地质学   234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昌盆地油气化探普查效果及下一步找油气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配合国家加快油气资源勘查步伐,四川石油管理局将西昌盆地作为下一步勘探重点地区,由于西昌盆地属勘探新区,各种地质、构造情况复杂,首先在该区实施了油气化探普查,油气化探普查结果证实了西昌盆地中部地区为油气泄漏特征,这与七坝1井结果吻合,同时发现了三个重点区域,指出盆地西部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地区,为下一步地震勘探指明找油气方向。  相似文献   
22.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位于不同经度位置时,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演变情况,从动力和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热力滑轮”作用引起:高原东南面热带陆地上空的偏南气流加强,降水增加,凝结潜热加强;高原西南面热带陆地上空出现偏北气流,降水减弱,陆面的感热加热加强。青藏高原对于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地点有锚定的作用,在热带海陆分布的背景下,使亚洲夏季风首先在高原东南面的海洋东岸—陆地西岸爆发,并使亚洲季风降水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23.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tkinson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地震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9次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计算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c(f)。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前者和频率.厂有很好的线形关系:Q(f)=116.8f^1.000后者与频率.厂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7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频率域内7个基岩台站的场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放大作用,其次震源参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还详细介绍了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24.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1) examine the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land using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LS) data, satellite images and sample plots of the Finnish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NFI) as training data and to (2) identify best performing metrics for classifying forest land attributes. Six different schemes of forest land classification were studied: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classification using both national classes and FAO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lasses, main type, site type, peat land type and drainage status. Special interest was to test different ALS-based surface metrics in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land attributes. Field data consisted of 828 NFI plots collected in 2008–2012 in southern Finland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 was from summer 2010.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as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Classification of LU/LC classes were highly accurate (kappa-values 0.90 and 0.91) but also the classification of site type, peat land type and drainage status succeeded moderately well (kappa-values 0.51, 0.69 and 0.52). ALS-based surface metrics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variables in classification of LU/LC class, main type and drainage status. In best classification models of forest site types both spectral metrics from satellite data and point cloud metrics from ALS were used. In turn,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at land types ALS point cloud metrics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diction of site type and forest land category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stand level forest management inventory system in Finland.  相似文献   
25.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自发现至今,历经40余年,但遗址年代和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地质地貌观测、电阻率测深、高程测量等工作,试图通过遗址区地层结构和古河流发育情况研究,阐释上述问题。结果如下:①伴随着泥河湾古湖的快速萎缩,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了一条源自北部熊耳山、宽逾1 km的古河流。它形成于240 ka B.P.前,消亡于晚更新世初,发育历史贯穿了侯家窑古人类生存阶段的始终。②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是埋藏在湖相泥河湾层中,而是埋藏于距今约224~161 ka的牛轭湖沉积层和壤化黏土层内,表明古人类在此倚河而居长达6万年。③遗址区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地形,为古人类生存造就了相对温和舒适的地理环境;古河流既为古人类提供了水源,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也给古人类提供了富足的食物;熊耳山既是古河流源地,也是优质石料产地,古河流将石料搬运至遗址附近,石器制作便利。因此,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古人类,选择生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④遗址区古河流发育在易遭侵蚀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之上,河水泥沙含量高、浑浊,唯有遗址附近的牛轭湖区水流缓滞、清澈,而且植物繁茂,是各类动物优先猎食和饮水的地方。但牛轭湖独特的地貌特点,使动物们在急迫情况下难以逃脱,古人类此地围猎,远较他地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6.
蒋溥 《地震地质》1989,11(1):101-114
本文从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工程地质单元划分、地震反应分析、活断层工程分类等五个方面、论述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分析、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工程实践,对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提供一些基本考虑和经验  相似文献   
27.
李大华 《地震研究》1991,14(2):147-151
本文基于笔者采用过的同时考虑房屋层数和场地类别时烈度到水平向地面峰值转换的基本思路,统计研究了烈度与竖向地面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指出了不同烈度下竖向与水平向峰值的比值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并给出了建议的比值,给果可供一般工程抗震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8.
The method of coda waves was applied to two different sets of data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ve site response.The first set of data consists of low magnitude earthquakes with closely spaced locations, recorded at a small aperture array of velocimeters located in the Abruzzo region, central Italy. The second set of data is composed of events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 ranging from 20 to 300 km, recorded at a seismological network with an aperture of about 100 km located in the Puglia region, southern Italy.Results show that the coda wave method furnishes stable estimates of the site effect. An amplification, relative to an arbitrary site, of a factor of about 2 occurs in the 1.7–6 Hz frequency band for two stations of the Abruzzo network, while an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about 0.5 occurs in the whole frequency band (1–24 Hz) for one of the stations of the Puglia network. This station is located in an area which is correlated with a low macroseismic intensity anomaly.  相似文献   
29.
胡正安 《铀矿地质》1991,7(6):360-366
在铀矿普查中,伽玛测量具有经济、快速、轻便、连续测量的特点。在水化普查中作顺便伽玛测量,投资少、收效快,并可直接发现供详查揭露的矿化点。在生产布置上与水化测量相互适应。通过一遍工作之后,可取得2套各具特点的资料。在资料解释及运用上,二者可互为补充。对无水地段,水化测量为空白区,可用伽玛测量补其不足。伽玛测量可为水化异常解释提供资料,水化异常的规模及浓度的高低又是推测深部矿化情况的依据。从统计结果证实,比例尺为上1:2.5万的顺便伽玛测量与1:1万的正规伽玛测量比较,发现异常机率可达60%。可见将顺便伽玛测量资料在测量精度上降一级使用,是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  相似文献   
30.
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评定方法的比较和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的场地评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采用的场地分类的方法,一是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和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场地指数法。前者是把场地影响按照场地分类指标划分成若干场地类别,因此,确定的地震荷载是不连续的,跳跃变化的。后者是一种以模糊推论的综合评判方法导出的场地指数为指标进行连续评定的新方法,在这种方法里,场地性质的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