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通过对滇南11次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前兆异常指标的分析,用地震频度来描述区域地震活动的稳态或非稳态状态,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用预测指标权重集成信度值作为时间的判定依据.结果显示,4级地震显著平静超过700天之后3级地震频次活跃(半年超10次),是滇南发震的一个显著特点.地震空区、条带在滇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常用的形态分析法,研究了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的前兆数据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阿合奇地震台地倾斜仪、乌什地震台水管倾斜仪、钻孔应变仪及其辅助测项钻孔水位、静水位仪和体应变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出现了准同步的明显短临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数据的加速变化、反向变化、固体潮形态的畸变,并且水管倾斜仪出现了快速南倾变化的趋势异常。  相似文献   
103.
定义了描述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3个参量E、T和R,并对东北地区11次M≥5.0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地区和嫩江断裂以西地区M≥5.0地震前均存在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现象,且预期的5级以上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最近1次4级地震后的半年内;嫩江断裂以东地区5级地震前没有中等地震集中活动的特征.ETR方法在中等地震活跃后判定未来5级地震的震中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薛丁 《高原地震》2013,25(1):10-14
简要地分析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断陷盆地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特征,界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范围,以此范围选取了Ms4级地震资料。对比研宄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Ms4级地震活动在6级地震前时间上出现活跃-平静-打破平静的异常特征,空间上6级地震发生在4级地震活跃地区或4级地震的平静地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次Ms6级震例前肘s4级地震显著活跃的震兆意义和需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汶川8.0级大地震及余震期间,陕西省周至气汞出现了3次同一类型的异常形态,研究表明这些异常与余震的起伏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异常的主要特征为主震前12 d气汞测值出现快速下降过程,降幅9%,而在随后几个月龙门山断裂北段的两组余震前,异常出现的时间均为震前3 d,下降幅度也均为15%。结合地震活动的特征,对2008年9月12日的余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6.
中国热浪前期信号及其模式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婷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5):1472-1486
在中国1979-2008年发生的87场区域干热浪事件中有83场区域干热浪事件可以在250 hPa层高度扰动场上追踪到前期信号.高度扰动信号的移动方向可分为低纬向西和中纬向东传播的两类,前期信号平均出现的时间为7天.中国南方热浪的前期信号,一部分(19%)来自低纬西北太平洋,平均提前4.6天,而大部分(81%)的前期信号来自欧洲和中国西北地区,可提前2-15天,这些信号沿中纬度自西向东移动到达100°E-110°E和40°N附近地区.中心位置发生在北方的区域干热浪事件,前期扰动信号都来自欧亚中高纬度.统计得到,250 hPa层的高度扰动达到120gpm与地面出现区域干热浪相对应的次数占41%.降低区域干热浪的定义标准,高度扰动作为前期信号的正确率会得到提高.在分析2003年中国夏季江南-华南大范围持续热浪事件的基础上,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模式产品,对这次热浪500 hPa高度场做物理分解,结果发现模式对高度扰动的预报具有提前1-7天的预示能力.  相似文献   
107.
The Yutian earthquake with Ms7. 3 happened on February 12, 2014. The precursor monitoring ability is weak in that area. We found tendency anomalies and middle- and short-term anomalies from metal pendulum tilt measurements in Hotan seismic sta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we also compared the anomalies with that of the Ms7. 3 Yutian earthquake on March 21, 2008. The tendency anomalies measured by the metal pendulum tiltmeter appeared since 2012 as tilting eastward. While the middle- and short-term anomal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cceleration, pause and rapid change of tilt rate in two directions. The tendency anomalies of metal pendulum tilt records are the same before the two earthquakes. They both happened in the east direction.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ur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arthquake intervals for the middle- and short-term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08.
Recent satellite and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prove that dur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earthquakes VLF/LF and UL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s are observed in seismogenic areas. This work offers an original model of self-generated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s of local segments of the lithospheric origins of the emissions. In the paper, the seismogenic area is considered to be an oscillatory-distributed system. This model simplifies physical analyses of the nonlinear effects and qualitatively explains the mechanisms that generate ver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waves in the period prior to 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09.
北京平谷地震台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长清  方晓祥  李春城  张亚芳 《地震》2001,21(2):105-108
在1989年大同6.1级、1990年大海坨山5.0级及1998年张北6.2级等地震前,平谷地震台的地电阻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中对每个地震地电阻率异常做了分析,并根据台站的地质构造情况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2001年2~4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测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昉  田维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16(4):61-70,34
介绍强地震前兆观测的一种新方法一次声波法。在北京昌平安装次声三点阵,并测量到2001年2~4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P-t曲线,波向和水平波速图及其三维动态频谱,连续一年多的测量结果表明:(1)强震前约10天内常能测到振幅很强、方向可测的地震前兆次声,其三维动态频谱的特点是:振幅由弱(10~20Pa)逐渐加强到(40~80Pa)或更大;最后的周期范围很宽(2~65分);波形明显不同于流星雨次声、大风次声和雷次声。(2)该三维动态频谱的最大振幅不仅受震级大小影响,而且与震源距离、深度及其它因素都有关。(3)初步解释了强震前兆次声的产生机理和传播机制。(4)若两个相距足够远的三点阵所测波向相交,可预测震中位置,故进一步测量研究会地震前兆次声波,有可能发展成为临震预报中一种较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