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01.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显微CT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微观病理显微诊断的空间分辨为微米数量级。目前医学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0.35mm,已能满足宏观病理学诊断的要求。如何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再提高到微米水平,即可清晰显示细胞和组织的微细结构,从而满足现代医学临床病理诊断金标准的要求。目前工业CT(ICT)的空间分辨率已达到5-20微米,从而为提高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引述用工业微焦点CT机首次对小动物组织进行显微成像的结果:提出应用微焦点X线源,以及采用钨酸镉集成电路CCD检测技术,进一步缩小检测元器件探头的尺寸和增加检测器探头的数目,可以提高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应用电子束快速扫描技术,可以提高医学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动态的水平;应用双能X线束扫描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密度分辨率,如果未来医学CT的空间分辨率达到微米级(显微CT),时间分辨率达到毫秒级(动态CT),密度分辨率能观察到神经细胞有兴奋时,胞内钙离子浓度的瞬态上升1000倍,即成为显微动态和功能CT,就可以观测人脑神经元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动态兴奋和时空编码过程,对进一步研究人脑的记忆和思维认知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J.G. Chapman  G.L. Boxer   《Lithos》2004,76(1-4):369-375
Analysing the 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SFDs) of both micro diamonds and macro diamonds from primary deposits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s are continuous across all sizes and that there are two regions of different character with a transition about 1–2 mm. Using log axes, the frequency curve is linear for the smaller sizes allowing slope and intercept parameters to be determined which are less ambiguous than stone counts and ratios of macro to micro populations that are generally reported. Modelling a diamond population that has undergone removal of a uniform thickness of the outer layer transforms a linear frequency curve into a quadratic form, which is also the form of the frequency curve for macro diamonds. Diamonds grown synthetically also display a linear distribution across a smaller fraction of their size distribution curve.  相似文献   
103.
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张捷 《地理学报》1993,48(3):235-243,T001
通过对我国及国外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样品观察,本文对内陆及海岸灰岩表面藻类的分布、对基岩的作用类型和机制以及在喀斯特地貌侵蚀形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所有结果表明,藻类作用十分普遍并在尺度上具有层次性,在微观尺度上形成了独特形态,藻类的侵蚀机制有化学和机械之分,最基本的过程为钻孔作用。  相似文献   
104.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于1983年开始设计研究中国第二代可移式激光绝对重力仪(NIM-Ⅱ型),1985年完成实验装置,并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次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活动,1987年完成全部研究工作计划.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近4年来在全国大面积实施绝对重力观测的结果.尤其在北京香山地震台,为了探索微重力观测研究,已建立了4个绝对重力点,开展了重力纵向垂直梯度、横向水平点位差及随时间变化的绝对重力观测研究.多年来为地震研究、地球物理研究及测绘、计量、国防等部门积累了一批绝对观测数据资料.这些基础性观测工作,对今后研究重力的非潮汐变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Focal properties of the Monte Negro earthquake (15 April 1979,M=7.1) and its seismic sequence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 which occurred near the southwestern coast of Yugoslavia, are investigated. Fault plane solutions of the main shock and its largest aftershock (24 May 1979,M=6.3)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hocks of this sequence show that the seismic fault strikes about southeast-northwest (parallel to the coast) and dips northeast (towards the continent). It is a strike-slip left-lateral fault with a considerable thrust component. Its length is 95 km and its width 12 km. An aseismic belt, which separated the aftershock foci into two groups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eastern), is interpreted as a section of the fault that slipped smoothly during the main shock. The aftershock foci were barriers where stress had been induced. One of these barriers broke later and produced the largest aftershock of 24 May.  相似文献   
106.
Introduction The current earthquake damage and losses assessment is based on the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rapid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location.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re exist uncertainties of the rapidly determined parameters. For example, the deviation of fast determined magnitude from the magnitude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 technique obey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such deviation is decreasing year after year with improvement of networks performance (MENG, 1994;…  相似文献   
107.
应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了微细浸染型金矿中赋矿围岩和矿石中硅质以及成矿期和表生期石英脉的阴极发光特征。结果表明 :围岩(包括石英斑岩和辉绿岩墙)中的硅质和石英及次生硅化石英均表现不同的发光特征 ,而与原生矿化有关的原生硅化石英不发光 ;其中 ,氧化矿石中的硅化石英和表生梳状石英脉在阴极发光下呈棕色 ,与赋矿围岩中碎屑石英的次生溶解加大边表现的发光特征一致。这表明氧化和表生石英的硅质来源与溶解围岩和改造原生矿石有关 ,而原生硅化石英的硅质来源与围岩(包括岩浆岩)无关 ,进而表明成矿物质并非围岩提供。结合其它方面的系列研究 ,为该类型金矿属深源流体成矿作用产物的新观点 ,即成矿物质和流体可能直接来源于深部或上地幔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这表明 ,阴极发光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和实用的矿床成因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08.
Na 属于热扩散元素,具有不稳定性,准确测定有难度。前人对含Na 玻璃和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含Na 矿物的电子探针定量分析发现,随着分析时间的延长,Na 的计数明显下降,并且含Na 玻璃计数的下降要比含Na 矿物相比更为明显,表明Na 计数与试样的结构有关,但对其内在控制因素还不太明确。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不同结构含Na 硅酸盐矿物和非晶质含Na 玻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晶体结构中Na 元素所处的位置、配位数、键性类型的特征进行总结,针对不同晶体结构中Na 原子扩散条件和是否存在附加阴离子与之相伴等因素,对比分析不同晶体结构中Na 计数下降的程度,深入探讨了导致Na 计数下降的内在原因。结果显示,试样分析过程中Na 计数下降顺序为:非晶质> 架状>层状> 环状> 单链状> 双链,且有附加阴离子的含Na 矿物要大于无附加阴离子的矿物。通过对不同测试条件下Na 计数的对比分析发现,加速电压、束流、束斑直径等改变,都会对Na 计数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总结得出了准确测定含Na 硅酸盐矿物的最佳分析条件,为准确测定含Na 矿物和玻璃中的Na 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南冲绳海槽海域微震活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解析在南冲绳海槽海域投放的海底地震仪(OBS)记录到的天然地震资料,得到近垂直海槽走向的微震震中分布.根据震中分布与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的对比,提出:南冲绳海槽海域的微震活动频繁且多数集中于海槽轴部的地堑和琉球岛弧中部.  相似文献   
110.
在pH值为5.8的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液的存在下,用EDTA和酒石酸钠掩蔽,铍与新型显色剂:偶氮氯膦-MK形成稳定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于620nm处。表观摩尔吸收常数为2.32×104L·mol-1·cm-1。铍含量在0~5μg/25mL内服从比耳定律。该方法用于水样中铍含量的测定,得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