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8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43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69篇
地球物理   267篇
地质学   1292篇
海洋学   278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2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食用油品质的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用植物油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在国内已经长期存在,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是该现象得以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绍了劣质食用油的理化指标,包括水分含量、比重、折光率、皂化值、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碘值重金属、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胆固醇、残留检测、氧化产物检测等,分析了现有的常用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包括薄层色谱技术、光谱法、水分含量法、快速检测法、色谱法、电导率法、低磁场核磁共振鉴定法、真菌霉素法和基因鉴定法。这些检测方法缺乏广泛的适用性,或特征指标专一性不强,或检测灵敏度不高,或检测准确性不高,仅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特定类型的劣质食用油的检测判定。文章提出了现代质谱技术因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被分析样品的大量结构信息,灵敏度高、检测限低,是检测食用油品质的重要技术,而便携式质谱仪的产生将在食用油脂的快速检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改进BCR法测定公路两旁表层土壤中铂钯铑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铂、钯、铑是汽车催化转换器中的主要成分,在有效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同时,不断排放并在环境中累积增加,随着元素的迁移、转化及地下水的循环,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将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应用于铂族元素形态分析,结合铂族元素的性质,将公路两旁表层土壤样品中Pt、Pd、Rh分为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四种形态.实验优化了原始的BCR浸取条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Pt、Pd、Rh的各形态.各形态的精密度、检出限满足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的监控要求,各形态浸取量之和与样品各元素的总量之比(回收率)在95.3% ~ 110.0%,说明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通过实际样品分析,公路两旁表层土壤样品中铂族元素非残渣态含量顺序为Pd (57.23% ~ 58.03%)>Rh (22.64% ~25.80%) >Pt(17.91 ~20.57%),研究认为铂族元素进入生物圈的几率是Pd> Rh> Pt.  相似文献   
993.
新矿物汉江石的理想分子式为Ba2CaV23+[(Si3AlO10)(OH)2]F(CO3)2。矿物呈黄绿色、深绿色,显微镜下呈浅绿色、淡绿色;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a=0.52050(12)nm,b=0.9033(2)nm,c=3.2077(8)nm,β=93.49(8)°,V=1.5054(8)nm3,Z=4;二轴晶,正延性,负光性,一组完全解理,干涉色为三级绿,多色性明显,浅绿色-黄绿-深绿色;折射率α=1.615,β=1.655,γ=1.700(589 nm),2Vobs=114°~115°,2Vcalc=88.8°;显微硬度平均值203 kg/mm2,相当于莫氏硬度4;实测密度平均3.69 g/cm3,计算密度3.78 g/cm3。X射线粉晶衍射的强谱线有1.5866 nm(7)(002)、0.5340 nm(91)(006)、0.4010 nm(10)(ī14)、0.3209 nm(23)(027)、0.2676 nm(100)(ī110)、0.2294 nm(29)(ī37)和0.2008 nm(11)(228)。汉江石的晶体结构由硅酸盐结构单元TOT(二八面体型)和碳酸盐结构单元Ba2Ca(CO3)2F交替组成,可能有3个多型,即1M型,2M型和3T型。  相似文献   
994.
迟广成  伍月 《岩矿测试》2014,33(3):353-358
晶体矿物学理论认为不同成岩环境金伯利岩中尖晶石族矿物由于形成物理化学条件不同,其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无矿、贫矿、富矿金伯利岩岩管中的尖晶石族矿物晶胞参数和化学成分的测定,研究尖晶石族矿物化学成分和晶胞参数变化与无矿、贫矿、富矿金伯利岩的内在关系,可以提高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床找矿效率。为了确定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中的尖晶石族矿物种属,探讨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中尖晶石族矿物化学成分和晶胞参数与金伯利岩含矿性关系,本文运用电子探针波谱仪对50件尖晶石族矿物中的MgO、FeO、TiO2、Al2O3、MnO及Cr2O3进行微区化学成分分析,运用单晶X射线衍射仪对136个尖晶石族矿物晶胞参数进行测定。数据统计显示:瓦房店金伯利岩中尖晶石族矿物为铬铁矿和镁铬铁矿,以化学分子式中A、B组主要阳离子占位特征为基础,可把矿区的尖晶石族矿物划分为10个亚种;如果用尖晶石族矿物化学成分中Cr2O3与(Cr2O3+Al2O3)含量的比值Cr'来表示尖晶石族矿物与金伯利岩含矿性的关系,金伯利岩岩体含矿性由富矿→中等含矿→贫矿,相应岩体中尖晶石族矿物Cr'值分别为89.5%、83.4%~87.1%和70.2%,逐渐变低;从无矿金伯利岩岩体→贫矿和中等含矿金伯利岩岩体→富矿金伯利岩岩体,金伯利岩体中第一世代尖晶石族矿物晶胞参数分别为0.831~0.832 nm、0.834~0.836 nm、0.837 nm,有逐渐变大的趋势。本文认为,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中第一世代尖晶石族矿物晶胞参数大小和Cr'参数可以作为判断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含矿性的指示标型。  相似文献   
995.
张素新  张毅  何德涛 《地球科学》2014,39(9):1301-1308
以山西大同新生代玄武岩样品为例, 利用Quanta 200扫描电镜、GENESIS能谱仪对能谱仪PPA分析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 该方法为粒度和物相自动分析方法.笔者首次把能谱仪PPA分析方法应用到地质学领域的岩石光薄片研究中, 快速得出了一系列不同物相的形态学数据及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物相种类、每一种物相的颗粒数、每一个颗粒的平均直径、面积、周长、圆度、长宽比及化学成分等, 并得出了不同物相在该视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及每种物相颗粒的平均直径, 克服了传统光薄片粒度分析方法的所有缺点, 为矿物学、岩石学及矿床学研究提供了一套非常有意义的数据.   相似文献   
996.
台湾花莲碧玉因其浓厚的颜色以及较细腻的结构和特殊光学效应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本文运用常规仪器、电子探针等测试手段研究台湾花莲碧玉宝石矿物学特征.通过科学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前人资料对比可得,碧玉样品的颜色主要为淡绿-深绿色,颜色较为纯净,分布不均匀.内部可见黑色金属矿物杂质.具油脂-丝绢光泽,微透明-不透明,折射率为1.61,相对密度2.96~3.02 g/cm3,硬度为6~7.碧玉的主要组成矿物为透闪石或者阳起石,次要矿物包括铬铁矿、铬钙铝榴石、透绿泥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碧玉样品的主要元素成分为MgO、SiO2、CaO,以及少量的FeO和微量的Cr2O3、MnO、K2O、Na2O、Al2O3、TiO2.根据样品数据的对比可以推测,碧玉颜色的深度与FeO的含量呈正比,当碧玉含有铬钙铝榴石包体时,碧玉颜色更鲜艳.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某化工厂附近土壤铬污染状况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了该化工厂周边的土壤、粉尘、排污底泥、工业废渣和水等不同介质中重金属含量及Cr的化学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该区域土壤出现以化工厂为中心的大面积Cr异常;废渣和部分底泥中Cr的含量是土壤背景值的近100倍乃至上万倍;表层土壤和粉尘中Cr元素含量与化工厂距离变化曲线的一致性,表明化工厂粉尘是引起大面积Cr异常的主要污染源;不同介质中Cr元素主要以残渣态(生物不可利用态)存在,但底泥中Cr的潜在可利用态、废渣中Cr的可利用态存在一定的比例,会对当地的动植物和人体产生负面的生态效应,应重视其可能引起的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998.
韩锋  陈田华 《四川地质学报》2014,(2):215-217,227
针对新泰市区及周边村镇的水资源调查、水文取样及地下水的系统分析,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新泰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揭示了其成因,指出NO3-、Cl-及SO42-浓度升高预示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污染。  相似文献   
999.
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长8油层组的成藏期次进行了研究。烃类包裹
体及其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盐度、密度及成分分析显示,长8储层主要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
一期分布在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石英颗粒表面及其连生的石英加大边中以及未切穿石英颗粒的早期愈合裂缝中,其伴生盐
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80~90℃;第二期烃类包裹体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和切穿石英颗粒的裂缝中,其伴生盐水包裹
体的均一温度峰值为100~120℃。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充注微观分析、成岩-烃类充注演化时间序列研究,结合地层埋藏史
和热史分析表明,研究区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事件:第一期(约169~161 Ma) 充注规模小,砂岩中未捕获到这一期适合进
行均一温度与成分测定的烃类包裹体,因此本研究缺乏这期包裹体的温度与成分数据;第二期(约148~135 Ma) 烃类充注
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一期烃类包裹体;第三期烃类充注规模最大,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的125.2~105.7 Ma
之间,为主成藏期,对应前述获得均一温度与成分数据的第二期烃类包裹体。  相似文献   
1000.
Performance studies of a microscope‐camera system (MCS) and a laser ablation/ionisation mass spectrometer (LIMS) instrument (referred to here as a laser mass spectrometer or LMS) are presented. These two instruments were designed independently for in situ analysis of solids on planetary surfaces and will be combined to a single miniature instrument suite for in situ chemical and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surface materials on planetary bodies. LMS can perform sensitive chemical (elemental, isotope and molecular) analyses with spatial resolution close to micrometre‐sized grains. It allows for studies with mass resolution (MM) up to 800 in ablation mode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up to 1500 in desorption mode (molecular analysis). With an effective dynamic range of at least eight orders of magnitude, sensi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can be conducted of almost all elements and isotopes with a concentration larger than a few ppb atoms. Hence, in addition to the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neralogical constituents of surface materials, trace elements can also be measur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ineral formation processes. Highly accurate isotope ratio measurements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in situ geochronology of sample material and for investigations of various isotope fractionation processes. MCS can conduct optical imagery of mm‐sized objects at several wavelengths with micrometre spatial resolution for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morphological surface details an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surface mineralogy. Furthermore, MCS can help in the selection of sample surface areas for further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Surface auto‐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and images in polarised light are additional capabilities of the MCS, to identify either fluorescing minerals or organic materials, if present on the analysed surface,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by LM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investigations of NIST reference materials, amino acid films and a natural graphite sample embedded in silicate rock are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strument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deliver chemical information for mineral and organic phases in their geologic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