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71.
由结构面和岩桥组成的剪切面强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直剪模型试验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由结构面和岩桥组成的剪切面在不同法向应力、不同岩桥面积及不同岩桥分布型式等条件下的综合抗剪强度,较客观地评价了岩桥对剪切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岩桥的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372.
从不连续面与窗口交切的充要条件出发,推导了窗口法不连续面剖面测量的平均迹长估算公式,实例分析表明用雇在算的平均迹长与实测平均迹长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73.
基于2006-2016年近10年的长期监测数据,对乌江下游两座高坝的修建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坝蓄水前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同时期的群落结构差异明显.蜉蝣目稚虫对生境的剧烈变动不适应,软体动物田螺科和觹螺科的一些种类对生境的剧烈扰动较为适应,生活史较短的机会主义物种在水库淹没区和坝下河段逐渐定殖下来.建坝以及大坝的运行调度对乌江下游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随着时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演替.在底栖动物所有类群中,软体动物对栖息地的丧失以及流量的剧烈波动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水生昆虫相对较不耐受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甲壳动物的适应性极强.百分比模式相似性指数(Percent Model Affinity,PMA)的变动趋势可有效地反映大坝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其均值随离坝距离的增加而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大坝调度对水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会随着离坝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弱化,这与河流不连续体理论(Serial Discontinuity Concept,SDC)的预测趋势基本一致.根据长期监测成果,蜉蝣目扁蜉科、四节蜉科、细裳蜉科以及毛翅目纹石蛾科的种群恢复状况以及PMA指数可作为评估大坝不利影响减缓措施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374.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6年1月12日发生于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P波三重震相方法研究了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部410 km间断面起伏形态及间断面附近P波速度结构.通过波形拟合,我们发现中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北部410 km间断面下沉约10 km;410 km间断面上方存在由塔里木盆地向中天山P波速度异常逐渐减小的约70 km厚的低速层(-3%~-1%).该低速层可能是地幔转换区物质上涌并部分脱水熔融及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我们发现中天山东北部约10~10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局部低速异常(约-6%),其很可能是上涌的软流圈物质.  相似文献   
375.
唐群署  李丽红 《地学前缘》2006,13(2):213-223
核幔边界层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认识地球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文中综述了近十多年来对核幔边界D″区开展地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成果,内容涵盖了核幔边界D″区上部间断面、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超低速层等4个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从对热-化学-动力学三方面的耦合作用的分析,来探讨形成D″区各种观测现象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动力学演化模型。最后简要叙述了有关核幔边界研究的地震学、矿物实验、理论分析及计算科学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对D″区认识的不断更新,逐步揭示地表观测到的可能受核幔边界因素控制的多种地质及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376.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forecast skill of CMA-GD 3 km and CMA-GD 1 km with hourly Rapid Update Cycle (RUC) for five monsoon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South China from 2018 to 2020, using the fraction skill score (FSS) of the neighborhood spatial verific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mong the 24-lead-hour forecasts in CMA-GD 3 km, the FSS for the 0.1 mm precipitation threshold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the lead time from 3 to 1 hour,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other lead times. For the 5 mm precipitation threshold, the forecast skill was highest for the latest 1-hour lead time, while the FSS showed slight variation between lead times of 24 hours and 8 hours. The FSS for 10 mm and 20 mm precipitation threshold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5 mm, with the difference that the best score occurred at the 2-hour lead time. Among the 6-lead-hour forecasts in CMA-GD 1 km, the forecasts of the latest 1-hour lead time were the best choices for four precipitation thresholds. When comparing CMA-GD 3 km and CMA-GD 1 km, it was found that CMA-GD 3 km had better skill for forecasts of 0.1 mm and 5 mm precipitation at 2-hour and 1-hour lead times, while CMA-GD 1 km had better skill for all other forecasts, including the forecast of 20 mm precipitation nearly all lead hours (including 3- to 6-hour, and 1-hour lead tim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ncreased resolution of the model may be beneficial for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for short-duration heavy precipitation over a longer lead hours. However, the limited sample size of this study calls for further evaluation using more cases to validate the results′ gener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