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88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青田山口叶蜡石传压介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青田山口叶蜡石作为超高压高温合成金刚石的传压介质,分析了其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对青田山叶蜡石粉压块粒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传压介质的粒度组成。超高压高温人造金刚石试验表明,青田山口叶蜡石的传压介质理想,金刚石合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2.
探讨了地壳内高导层的碳膜成因说和卤水成因说,中下地壳存在卤水,卤水使碳膜连通,增大了岩石的电导率,因而认为卤水是形成壳内高导层的关键物质,进而探讨了不同浓度的卤水在高温高压下的物态及其电导率变化规律,以及壳内高导层中卤水的封存机制.壳内高导层是壳-幔流体演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23.
冯锦江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2,14(4):376-380
通过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蒙脱石的变形特征和机制,着重阐述了蒙脱石的显微变形特征与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力-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围压为200M Pa条件下,温度升高将导致蒙脱石的变形增大。对相同应变量所需的差异应力则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但是,当温度>500℃时,相同应变量所需差异应力较300℃时显著增大,其屈服强度和变形模量在T≥500℃,σ≥300MPa时均因脱水明显增大。蒙脱石在高温高压下均为渐进失稳  相似文献   
24.
为了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上地幔电性结构,本文利用Kawai-1000t压机和Solartron IS-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4.0~14.0 GPa、873~1673 K的条件下,采用交流阻抗谱法(频率范围10-1~106Hz)测量了不含水的地幔岩电导率.实验结果显示,岩石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的增大;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岩石的导电机制发生了变化,中低温时为小极化子导电,此时激活焓为0.94 eV (±0.13) eV,激活体积为0.11(±0.92) cm3·mol-1,高温时为和镁空穴相关的离子导电,此时激活焓为1.6~3.17 eV,激活体积为6.75(±7.43) cm3·mol-1;本次测量的电导率比低压下岩石的电导率要高,比矿物的电导率也要高.用本次的实验结果回归计算得到Fennoscandian地区的上地幔的一维电导率剖面,发现200 km以上本次实验计算的结果和大地电磁测深的电导率剖面吻合的比较好,在200 km以下本次实验得到的要比野外测量的电导率稍稍高一点,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完全避免水的影响.本次的实验结果比用有效均匀介质方法计算得到的pyrolite矿物模型的电导率要高出两个数量级,这样的结果显示只用一种矿物的电导率或是几种矿物理论计算的结果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25.
海南岛抱板群岩石高温高压实验及金成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是地质学、岩石学领域中的“硬科学”犤1999,王德滋,等犦。目前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岩石的熔化和融离实验,而针对多物源成因的花岗岩模拟其物源贡献大小的实验岩石学及同时发生的成矿作用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文章根据海南岛戈枕含金剪切带中元古代花岗岩的物源特征及与之有关的戈枕式金矿成因特点,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模拟,初步探讨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岩石高温高压下的熔融行为及金的成矿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具原地-半原地性质的中元古代花岗岩很可能是由6份(或4份)石英绢云母片岩+1份斜长角闪片麻岩、在压力为1.879~2.143GPa、温度849~901℃的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过程同时还发生了金的聚集和活化迁移。  相似文献   
26.
人工多晶橄榄石样品孔隙压缩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制备多晶橄榄石样品的高孔隙度是实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研究在给定温度条件下人工多晶橄榄石样品高温高压孔隙压缩问题。文中给出了含水的湿样品和干燥样品孔隙度与实验压力的关系曲线,并提出了衡量样品压实程度的压实系数Vo/V的概念。  相似文献   
27.
不同温压下岩石弹性波速度、衰减及各向异性与组构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斌 《地学前缘》2000,7(1):247-257
结合岩石组构分析 ,阐述了岩石弹性波传播速度和衰减以及它们的各向异性与岩石组构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对具有很强晶格优选方位的岩石样品的研究表明 ,随着围压的增加 ,波速和Q值均增大 ,但是在相互正交的 3个方向上 (垂直或平行于层理面及线理方向 )增大的速度并不相同 ,这与微裂隙的逐渐闭合密切相关。观测到的波速和Q值的各向异性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 ,波速各向异性主要与定向分布的微裂隙和主要矿物的晶格优选方位等构造因素有关 ;高围压下Q值各向异性与速度各向异性正好相反 ,可能是由于定向排列的矿物晶体沿不同方向其边界之间接触程度不同造成的。对岩石组构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岩体的变形机制、变形的动力学过程及其有关的热力学信息 ,还可以对宏观岩石的各种物理性质 ,尤其是力学特性 ,从微观机理上加以解释。文中特别强调了岩石组构分析对研究岩石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  相似文献   
29.
固体、流体及其混合体系的高温高压实验一直是人们了解各种物质及体系的成分、结构、性状和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开展各种物质及体系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在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中,样品室内的压力通常必须已知.然而,对于采用固体物质作为传压介质的多面顶大腔体高温高压设备,由于传压介质的内摩擦会使得砧面压力与样品室内压力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样品室内的压力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30.
高温高压下水的剪切粘滞度的平衡分子动力学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项工作用TIP4P模型对水分子进行了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根据Green-Kubo理论,计算了温度从652K到814K,密度从0.5360g/cm3到0.8638g/cm3六个不同温度和密度水的剪切粘滞度,并和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在所计算的温度和密度范围,平衡分子动力学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平均绝对值差别为15%,好于使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获得的粘滞度值。平衡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将是获得地学中高温高压下流体输运性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