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7篇
  免费   747篇
  国内免费   987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46篇
地质学   3299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33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查明马家街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的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隆起的美作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锆石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为0.12~1.04,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9.0±3.6) Ma(n=14,MSWD=5.9),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美作岩体与佳木斯地块南部的青山、楚山和柴河岩体形成时代一致,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式和Eu负异常以及明显的Nb、Ta、Sr、Ti亏损的特点显示为壳源成因的火山弧花岗岩;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的消减作用有关,该期花岗岩的就位导致马家街群发生了接触变质作用.美作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马家街群的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32.
姬塬油田长4+5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与成岩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常规物性、岩石及铸体薄片、重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4 5含油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类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长4 5储层孔隙主要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粒间溶孔次之,孔隙组合一般以粒间孔和溶孔-粒间孔为主。本区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石英及长石的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作用等,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本区砂岩原生孔隙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建设性成岩作用为溶蚀作用、绿泥石粘土膜形成作用,但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不足。  相似文献   
33.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测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结构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含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相似文献   
34.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洲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袁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含水层系统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舍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相似文献   
35.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马五_(1+2)气藏储集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信息,考虑沉积、成岩、地貌、生产动态等多因素,在沟槽识别和致密带研究基础上,通过井间干扰、油层压力变化和试井边界响应分析,按照局部、就近原则对靖边气田马五1+2气藏进行了储集单元划分。共划分出111个储集单元,其中独立型69个,复合型42个。这些储集单元的面积多介于10~50km2之间,单个储集单元的井数一般少于6口。在对气藏储层特征综合认识的基础上,确定流动单元划分思路与流程,并认为关键环节包括古沟槽识别、致密带研究、动静结合确定储集单元等3个方面。储集单元一方面受控于被致密岩相包围的有利成岩相带,宏观上与弱—中等充填泥粉晶白云岩相对应性好;另一方面又受各级古沟槽夹持,在两个一级古沟槽之间往往共生多个储集单元,而这些储集单元边界又严格地受二级或三级沟槽切割控制。  相似文献   
36.
37.
大别地块自晚元古代以来主要经受了自北而南的推挤,并且发生了两次较强烈的南移运动,造成了地块前线逆冲滑脱构造体系。特别是中生代的推挤和滑移,不仅构造变形强烈,而且还伴有热事件,大别地块东南缘郯-庐断裂南延部分和广济-宿松平移-推覆型韧性剪切带均是"热线构造",它们提供了深层次岩浆活动的通道。本区岩石以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岩为主,含金背景值高,逆冲滑脱构造和韧性剪切带的活动与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8.
黄志刚  任战利  陈玉林  郑庆荣 《地质学报》2022,96(11):3967-3976
为研究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利用探井资料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评价了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烃源岩特征并恢复其成熟演化史。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乌拉力克组和克里摩里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相对较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以中等—好为主,少部分为差烃源岩;三道坎组和桌子山组烃源岩以差为主。干酪根组分鉴定表明,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烃源岩主要为Ⅱ1~Ⅰ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高,处于生干气阶段。成熟演化史模拟显示,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地层埋藏浅,烃源岩成熟演化程度低。燕山期,由于构造热事件,地温梯度迅速升高,早白垩世烃源岩经历的最高温度超过200℃,达到生气高峰期,早白垩世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早白垩世之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地温梯度减小,生烃作用停止。  相似文献   
39.
对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835~720 Ma)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陕南勉略宁地区碧口微地块内黑木林- 硖口驿SSZ型(俯冲带上盘型)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变安山质玄武岩分别进行了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木瓜园辉长岩和变安山质玄武岩属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呈右倾型,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等),与岛弧岩浆岩相似。黑木林、硖口驿辉长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黑木林辉长闪长岩具与Bonin弧前玻安质岩石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较高的SiO2含量(54. 27%~56. 79%)、MgO含量(11. 10%~17. 04%)和较低的TiO2含量(0. 08%~0. 1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以及弱的Zr、Hf正异常等特征。硖口驿辉长闪长岩MgO含量较低(4. 24%~8. 91%),略低于玻安质岩石,其N- MORB(正常洋中脊玄武岩)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与Bonin弧前玻安岩类似,富集LILE、亏损HFSE,具低的Ti/Zr比值等特征,属于过渡类型的类玻安质岩石。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结果显示,黑木林- 硖口驿SSZ型蛇绿混杂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835~830左右。其中木瓜园辉长岩、黑木林和硖口驿辉长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835±4 Ma、830±2 Ma和830±11 Ma。结合前人关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认为扬子板块西北缘在新元古代早—中期(950~720 Ma)处于长期的洋壳东南向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并发育俯冲增生造山作用,且新元古代早期(835~830 Ma)在扬子板块西北缘发生了洋内俯冲,形成黑木林- 硖口驿SSZ型蛇绿混杂岩,最终增生拼贴就位于碧口微地块。  相似文献   
40.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底河道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中的铀矿,是典型的产于河道中的砂岩铀矿,该矿床发育较好的卷状矿体。通过对该铀矿地质特征的研究,认识到发育卷状矿体的底河道砂岩型铀矿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其一是成矿砂体条件,即砂体要有较好的成层性、连通性和渗透性;其二是地层结构条件,即砂体必须存在较好的上、下隔水岩层。就砂体而言,河流相辫状沉积砂体是形成卷状矿体的主要砂体,并且以具有从辫状河向曲流河完整演化的辫状沉积砂体较好。砂体的上、下隔水岩层则有多种表现形式:下隔水层可由不透水的基岩或湖相沉积泥岩等构成;上隔水层由不透水的湖相泥岩、曲流沉积地层或岩浆岩等构成。在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上,存在纵横两个方向的氧化,即存在与河道方向一致的纵向氧化和与河道垂直的横向氧化,两种氧化作用成矿常叠加形成复杂的矿体类型;在矿化赋存的部位上,铀砂体通常发育在基底之上或不同建造之间;在古气候演变上,成矿作用发生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或由潮湿向干旱的气候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