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6篇
  免费   1412篇
  国内免费   832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3348篇
地质学   3144篇
海洋学   255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84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250篇
  1995年   248篇
  1994年   214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3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断层导水性能的分析出发 ,提出了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 ,既考虑断层侧向导水性 ,又考虑了其垂向导水性 ,更符合断层导水的实际情况 ,也易于描述较大断裂在走向上的导水性差异。  相似文献   
82.
伸展变质核杂岩(mcc)的基本特征包括:(1)缓倾至中等倾角的具有大规模位移的(几十千米)区域至准区域性延伸的主拆离断层;(2)与断层相关的糜棱片岩和片麻岩下盘(包括可能出露更深层次的非糜棱化结晶岩);(3)上盘上地壳基底岩和/或表壳岩层.关键的一点是,所有变质核杂岩是沿地壳深部(大于10~15 km)大型拆离断层大规模地壳伸展和地壳切除(缺失)的产物.我们认为,地壳剖面无大规模缺失的以基底为核的穹隆状杂岩不是一般构造定义上公认的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形成于同缩短期和缩短期后的多种构造环境中.由于前期或同期的缩短作用,变质核杂岩似乎都发育在地壳强烈增厚的区域.绝大多数(但显然并非全部)变质核杂岩都与岩浆作用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变质核杂岩起控制作用的拆离断层一般生根于中地壳或直接位于石英变为晶质塑性的韧脆性转化带下的深处,但有些拆离断层切穿大部或整个地壳.大多数变质核杂岩总体上具有不对称或简单剪切的构造几何特征,但有些变质核杂岩呈现较为对称的边界拆离断层.  相似文献   
8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84.
在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本文对第二松花江断裂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进行了剖析,通过地质核查确定了断裂的展布位置和活动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证实了断裂活动结束于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85.
断层周围的弹塑性区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弹塑性有限单元方法 ,通过模拟符合实际状况的逐步加载过程所引起应力场和塑性形变区的研究 ,得出如下结果 :①在塑性或韧性剪切形变情况下 ,断裂或形变带的共轭剪切角往往大于 4 5° ;②在双向挤压应力条件下 ,先存断裂的前缘部位没有拉伸应力存在 ,但可能有伸展形变发生 ;③与最大主压应力夹角为 3 0°~ 90°的断层前缘是偏应力的优势方位 ,容易发生塑性剪切形变 ,特别是夹角为 60°左右的断层是最易发生新的构造活动的断层 ;④多数断层两侧一定范围内以及断层内部是相对的低应力区。这些应力的低值区 ,非常有利于矿液和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  相似文献   
86.
断层面上的断层擦痕与形成断层的主应力有一定的空间几何关系,据断层的产状,性质,断层面上断层擦痕方位,可以定量解析断层应力场,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使数据处理自动完成,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出桂林市西侧的灵川-永福断裂带的应力场有3期或幕。  相似文献   
87.
临清地区东部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及盆地伸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临清地区东部各主要断层新生代活动性进行半定量一定量分析后,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量各不相同,而且分段活动的特点十分明显,控制了不同时期规模、位置不同的半地暂。根据为层活动的特点,认为临清东部地区是分层伸展剪切模式,在南部、中部、北部均显示了各具特点的伸展组合模式;而这些不同伸组合模式是通过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横向变换构造带进行调节的。  相似文献   
88.
从对断层导水性能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地下水数值计算中断层处理的“切割-导通法”,既考虑断层侧向导水性,又考虑了其垂直向导水性,更符合断层导水的实际情况,也易于描述较大断裂在走向上的导水性差异。  相似文献   
89.
研究了发生在海西断裂天祝拉分盆地1996年6月1日5.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利用位于天祝-古浪地区的数字式微震监测台网纪录的余震的精确定位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表明这次地震是天祝拉分盆地中垂直于主断裂的近南北向断裂所形成,根据破裂模型和海原西断裂的应力积累状况,讨论了海原西断裂近期的大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0.
统计鲁03,04井流水作业闰的气压效率b值发现,在华北及其周缘绝大多数地震前两井前兆异常形态各异,经分析井孔定位断层走向与地震前兆场主应力的组合模式不同是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