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349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任崇  温亚丽 《海洋预报》2012,29(3):69-72
运用南沙永署礁气象观测站1989—2010年的气温资料,对近22年来南沙海区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2年来南沙海区气温分两个阶段呈阶梯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336℃/10年,升温幅度白天大于夜间。四季中秋季升温幅度最大,冬季升温幅度最小。2010年是近22年来南沙海区最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102.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VENUS)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2008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3.
根据南海西北部海区2012年2月实测的CTD资料计算出该海域的声速,给出了声速的垂向分布的几种类型和断面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一些重要特征.并根据浅海声速跃层标准(ΔC/ΔH≥0.5/S),讨论了本海域声速跃层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04.
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罗马暖期中期海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生长率是记录海水表层温度(SST)的一个重要代用指标。本文以南海中北部西沙永兴岛罗马暖期期间发育的3个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测量它们的骨骼生长率,并利用珊瑚骨骼生长率与SST的关系式定量重建海温年际变化序列。结果显示:3个滨珊瑚(生长于120-59 BC、46 BC-14 AD和30 BC-28 AD期间)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88 cm/a(变化于0.53~1.24 cm/a之间)、0.90 cm/a(变化于0.58~1.53 cm/a之间)和1.12 cm/a(变化于0.71~1.46 cm/a之间)。据此重建同时段年平均SST,相应结果分别为26.7℃、26.8℃和27.3℃。2 kaBP前后(120-59 BC,46 BC-28 AD)西沙海域平均SST为26.9±0.4℃,低于现代(1981-2010 AD)约0.7℃。  相似文献   
105.
本文综合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历年来在中国南海西沙海域采集的重、磁、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了场源边缘识别、磁性体顶面埋深欧拉反演以及重、磁、震剖面联合反演等技术.针对西沙海槽盆地岩浆岩分布、重大断裂、深部构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大部分分布于盆地断阶带上;识剐出了NE向和EW向两组断裂.二者分别从北部和中部横贯盆地;盆地磁性基底埋深在6.0~12.6km之间。整体上呈"中部深、南北浅"的特征;西沙海槽盆地的莫霍面埋深在19~26 km之间,呈现出"南北深中部浅"的拉张裂谷特征.本文研究获取了西沙海槽盆地的基础地质构造特征.可深化盆地地质构造背景的认识,为该盆地下一步的油气工作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6.
内蒙古乌拉山地区西沙德盖岩体位于哈达门沟钼矿田范围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岩性为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SiO2质量分数为7408%~7595%)、富钾(K2O/Na2O值为120~339)、富碱(K2O+Na2O为703%~846%)、弱过铝质(Al2O3的质量分数为1122%~1306%,A/CNK的值为1002~1284),里特曼指数指示为钙碱性;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REE/HREE为1984~2783),Eu明显亏损(δEu为036~053);微量元素富集Rb、Th、U、Pb、Zr、Hf、Sm等,亏损Ba、Ta、P、Ti,高场强元素Nb、Sr含量偏低,具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特征。利用LA ICP MS对西沙德盖岩体进行定年,22个锆石206Pb/ 238 U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231±08) Ma,指示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根据成矿年龄与成岩年龄的对比,成岩与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三叠世末,成矿年龄略小于成岩年龄,属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已有年龄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区内在印支期曾发生过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107.
近日,国土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三沙市岛礁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组完成了三沙市西沙宣德群岛海域9个岛礁的遥感调查工作. 西沙群岛属于尚未进行商业开发的特殊地区.该项目组工作的9个岛屿中,有5个为无人荒岛.岛上没有可以饮用的淡水资源,洗漱用水也是经过简单处理的储备雨水.小岛间交通只能用排水量很小的渔船,交通不便、补给困难.6月份,西沙海域气候极其炎热,空气湿度极大,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异常艰苦.  相似文献   
108.
《辽宁地质》2012,(10):58-58
国家海洋局近期对我国西沙海岛地名进行普查,这是我国近20年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西沙海岛地名情况进行普查,  相似文献   
109.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跃层深度变化及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