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种因子的关系,通过西双版纳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热带季节雨林)2003~2004年林冠-大气间和近地层的碳通量以及不同覆盖状况下的地表碳通量(土壤呼吸)的长期观测,并结合植物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凋落物和凋落物分解速率以及温度、辐射等常规气象的测定,对热带季节雨林碳通量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表现出和其它热带雨林不同的特征,在干季(11~4月)的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为负值,森林生态系统呈现碳汇效应;而在雨季(5~10月)表现出较弱的碳源效应;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白天呈现碳汇效应,而夜间为碳源效应,并且干季昼间碳通量较大;雨季较小;夜间则呈现相反趋势.林冠植物在昼间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对昼间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较大的贡献;林冠和植物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均与林冠-大气间碳通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林内低矮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林内近地层碳通量仅在于热季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林内不同覆盖状态的地表碳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地表碳通量同样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表碳通量是导致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呈现特殊分布的主要因子;另外,林冠-大气间碳通量与凋落物量、凋落物分解速率、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均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初步的统计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大气间碳通量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汇/源效应,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较弱的碳汇.  相似文献   
82.
西双版纳地区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花 《水文》2003,23(4):55-59
西双版纳地区位于云南省最南边陲,是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根据该地区多年统计资料。从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泥沙和水质等方面对其水文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在不同形式人类经济活动下的森林景观变化与西双版纳地区鸟类多样性的关系.同时对发展生产时的用地布局和维护森林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4.
评价了西双版纳地区温湿状况及其舒适性,除干热季3~5月的中午人体感觉闷热,其它时间或季节均为舒适或较舒适,其中以雾凉季、雾冷季及干凉季的舒适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85.
毛燕  胡家富 《地震学报》2012,34(3):339-349
根据普洱、 西双版纳地区6个地震观测台站在2008——2009年获取的5级以上的地震资料, 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衰减系数, 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 基于该结构模型, 采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 预测了2007年宁洱MS6.4地震发生后, 在震中距为10——300 km范围内引起的地面运动, 并借助获取的强震观测记录检验、 评价了该预测结果. 同时, 将地面运动预测结果与利用回归衰减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 进而讨论该地震动预测方法在地面运动预测中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该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86.
西双版纳热带林森林景观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勐腊国营林场热带林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信息源,在ArcGIS支持下,把勐腊国营林场整个森林景观划分为8种景观类型,并选取10个景观格局指数作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在Fragstats计算各景观类型的指数值基础上,建立了景观稳定性评价指标标准化矩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在SPSS13.0支持下,构造了热带林景观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对勐腊国营林场各类型森林景观进行稳定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勐腊县国营林场热带林景观稳定性差异较大,其稳定性大小依次为:其他阔叶林—橡胶林—栎类林—茶叶—竹林—经济乔木林—思茅松林—其他灌木林。该结果可为西双版纳热带林的经营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7.
根据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双版纳州1989~2006年渔业资源量数据,分析渔业资源量变动特征,结合1989~2003年同期水文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分析环境因子与渔业捕捞量的关联,并依据2006年数据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自1989~2006年,西双版纳州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养殖面积扩大、养殖技术发展是主要原因。渔业捕捞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1990~1991、1998~1999及2001~2003年有所下降,与渔政管理和执法加强相关。气温和年降水量对渔业捕捞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最高水温、最低含沙量和最低径流量。人工神经网络下渔业资源模拟值与实际值相关性高,2006年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9.7%,模型预测效果好。  相似文献   
88.
西双版纳林地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西双版纳州1980年、1995年和2000年三期TM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使用GIS分析工具,得出近20年来,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动态变化信息,借助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软件Fragstats进一步研究了西双版纳州林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结合云南省1985—2003年分县社会经济调查统计数据,使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林地景观变化的主驱动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1980~2000年西双版纳州各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重要变化。有林地和疏林地大幅度减少,同时各林地景观组分表现均匀化和破碎化的趋势,这些变化都将对西双版纳州的生态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从西双版纳州20年的短时间尺度来看,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导致的粮食需求量增大是导致本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9.
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区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蝗虫组成各有特色,属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特有种均十分丰富,特有物种数及其比例以西藏高原为最高,西双版纳次之,滇西北最低。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昆虫在体型、翅型、体色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的适应表现,总趋势是随海拔升高,翅退化强烈、体型趋小、体色加深。突出的是西藏高原特有种类的分布区非常狭窄,物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推断西双版纳可能为斑腿蝗科物种的现代分布中心,滇西北为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90.
李达  张绍文 《热带地理》2022,42(3):490-498
当前,橡胶收入不足于吸引农户继续种植橡胶,为保障国家橡胶战略安全,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有效性边界,并对影响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依据2019年西双版纳18个样本村的947个截面数据及地区统计公报等测算得出,在橡胶价格为8元/kg时,应将目标补贴价格定位为12.8元/kg;橡胶树单产为影响目标价格补贴额度变量中敏感系数最大的因素;在当前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橡胶树单产提升10%可使目标补贴价格额度下降25%。建议采取积极稳健的财政补贴政策,利用浮动的目标价格补贴稳定橡胶产区的农户预期,同时辅以橡胶价格保险等配套政策激励农户提高橡胶树单产,在达到政策目标的同时降低财政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