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8篇
  免费   1300篇
  国内免费   906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165篇
地质学   3814篇
海洋学   248篇
综合类   391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69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This paper studies a landfill where there are three faults running through. As serious pollution has occurred to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andfill is to be closed up and renovated.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fracture structure in leachate pollution at the landfill.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in several stages. First, mathematical models of the pre-renovation landfill with three faults running through and the landfill after renovation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parameters of the two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termined. The groundwater level of the landfills was simulated in order to modify the two mathematical models. As a result, a feasible mathematical model was achieved. Based on this model, a comparison was made of the COD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in the inside leachate and outside leachate between the two landfills. Accordingly, the impacts of the fracture structure on the pollution of leachate at the landfills could be identified.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faults contribute to the migration of ieachate, they also serve as a confluence of leachate, thus further deteriora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COD concentrations of the inside leachate and the outside leachate of the pre-renovation landfill are respectively 800 mg/L and 220 mg/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ost-renovation landfill. Therefor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handle the ieachate seepage in areas where there are faults as well as the neighboring areas so as to get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control.  相似文献   
42.
祁阳山字型构造质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变形特征,对祁阳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传统山字型构造机制难以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诸多特征,且前人认为变形动力来源于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也与印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实为NWW向的构造背景不符,因此祁阳弧形构造并不属典型山字型构造。基于研究区构造活动的客观实际,提出祁阳弧形构造的可能形成机制:NW向基底隐伏断裂和NNE-NE向主干断裂分别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产生强烈左旋走滑活动,从而使区域NNE向构造线在中段产生左旋偏转成为NNW向,从而形成S形的祁阳弧形构造。这一机制可较好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若干特征,如关帝庙穹窿呈NWW走向、北反射弧构造形迹不显著、北弧弧顶脱位及内弧曲率大于外弧、南弧弧顶脱位、紫云-中田-高峰串珠状穹窿的形成等。上述认识对华南地区弧形构造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除山字型构造作用和砥柱作用外,还应注意断裂走滑等其他构造活动对弧形构造的制约,以及多次构造活动叠加对构造形迹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浑河断裂带是深大断裂-郯庐断裂的北延分支,横贯抚顺市区,在断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建有诸多大型工矿企业及民用建筑,断裂带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抚顺市的城市安全。近期,浑河断裂带抚顺市区段的个别次级断裂发生活动,并已造成严重的城市建筑破坏。局部断裂活动的成因,为城市决策者所关注。本文利用抚顺市城市平面控制网相隔17a的两期GPS测量数据,应用大地形变分析的理论方法,对浑河断裂带抚顺市区段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浑河断裂带抚顺市区段的宏观地质构造在此期间活动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4.
基于GPS的四川地区现时地壳形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四川区域网多年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欧亚框架下的测站运动速度,采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川滇、川青、扬子地块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7.6±1.0)mm/a、(11.4±0.7)mm/a、(9.6±1.1)mm/a,地块运动方向逐渐由SE向SEE变化;作为川滇地块东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运动速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显示了其较强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45.
高精度重磁测量在商都地区CO2气藏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在商都地区开展高精度重磁测量,提高了对盆地基底结构、构造、断裂特征与断裂分布以及汉诺坝组玄武岩分布的认识.商都坳陷具有单断式的结构特征,即西断东超.坳陷走向为北西向,由西北、东南两个次级洼槽组成;区内分布有两条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深大断裂,为幔源CO2的运移通道,控制着CO2气藏的分布;局部强磁性、高密度异常为汉诺坝玄武岩的反映,是小丹岱组CO2气藏的良好盖层,控制着小丹岱组CO2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46.
浑河断裂带(抚顺段)近期活动性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浑河断裂带(抚顺段)的地质调查、人工地震勘查、断裂绝对年龄测定、跨断裂形变测量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讨论了断裂构造的近期活动特征,并据此认为浑河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若非人类工程活动扰动是没有活动的,现今的断裂活化效应是由于大量的人类采煤活动造成的。由于断裂的活化效应破坏了抚顺煤田及其周围区域原始构造应力场的平衡状态,为达到新的平衡必然导致应力的重新集中与释放,在此过程中伴随产生了抚顺煤田广泛发育的滑坡、地面沉陷、矿震、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47.
《河南地质》2008,(6):20-20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全县辖8镇11乡,353个行政村,37万人,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组成。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和秦岭地槽衔接地带,区域性深大断裂从我县腹地穿过,属地质灾害多发区。目前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99处,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主要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4种。  相似文献   
48.
王兴国 《今日国土》2008,(11):F0003-F0003
大红岩景区距武义县城20公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距今8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受地球新构造运动产生的断裂和几千万年的熔岩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大红岩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号称中国丹霞赤壁之最,这里不仅风景秀丽,  相似文献   
49.
云南六苴铜矿区分布有六苴、凹地苴等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总结构造体系,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矿区断裂的发育经历了早期近东西向挤压、晚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后期近南北向挤压的过程。早期近东西向主应力作用时期是铜富集成矿的重要时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扭张性断裂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开始破坏矿体。将矿体向全浅色砂岩一侧错动。  相似文献   
50.
西藏札达盆地控盆断裂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札达盆地是喜马拉雅构造带中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其演化过程与盆地两侧的控盆构造密切相关。对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模拟计算,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本区构造控盆的认识。因此,在对盆地构造地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区的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札达盆地控盆断裂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札达盆地的演化明显受盆地两侧边界断裂的控制,札达盆地是在整体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不同块体差异隆升作用的结果。其南侧的控盆断裂为北倾的正断层,北侧的控盆断裂为南倾的逆断层,二者共同形成了南降北升的翘板式断陷盆地运动过程,是喜马拉雅地块在陆内汇聚挤压构造环境中构造应力场调整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