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藏北蚕眉山地区火山岩和夷平面的时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藏北蚕眉山地区发育2个时代的新生代火山岩①上新世的花岗斑岩和流纹斑岩,白云母K-Ar同位素年龄为(3.65±0.31)MaBP.;②中新世的粗面英安岩、粗安岩和玄武粗安岩等火山熔岩,全岩K-Ar同位素年龄为(12.81±0.4)MaBP、(12.85±0.56)MaBP和(14.51±0.23)MaBP。由中新世各火山熔岩体周边的下伏地表高程和非火山岩构成的局部区域最高山岭的顶部高程恢复出火山喷发时的古地表形态,完全可与现代夷平面形态特征相对比。结合火山熔岩下伏地面表层古风化壳的发育,认为蚕眉山地区火山熔岩的下伏地面为古夷平面,本区为古夷平面残留区。  相似文献   
62.
"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是不同对象的年龄,不能用地质年龄代替地貌年龄,而且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地貌其形成年龄也不同.地学工作者对造景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较多,对各种形态的造景地貌给予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63.
64.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覆盖型岩溶特征,提出岩溶(双层)夷平面概念,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序风化-刻蚀作用的结果;其地貌形态多为土下成因,并随剥蚀程度、裸露时间环境的差异而叠加各种后期气下改造特征。  相似文献   
65.
高海拔山地碳酸盐岩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貌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云南东川拱王山山顶的落雪,海拔高度在3600m左右。山顶面为一缓丘及丘间溶蚀洼地构成的第三纪残留夷平面。在夷平面上发育了碳酸盐岩的黄色风化壳。本文基于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物理化学及矿物学等特征,重点研究了风化环境对风化壳发育特征的影响,以及风化壳与第三纪残留夷平面的关系。所研究的风化壳剖面发育于低温、降水充沛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风化壳仍处于CaO、MgO淋失, SiO2富积阶段,是一种弱度风化的富SiO2风化壳。风化壳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第三纪夷平面解体之后,而不能代表第三纪夷平面的原有相关堆积。   相似文献   
66.
祁连山东南缘基于RGMAP的数字化地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GMAP平台下,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基础, 结合野外路线调查、图切构造地貌剖面, 较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东南麓(达坂山—拉脊山) 地区典型层状地貌分布发育特征, 初步识别出了调查区的两级夷平面(一级夷平面海拔3000m、二级夷平面4000m左右)、多级山足剥蚀面(1~ 11级) 及主要入海水系如黄河及其支流, 如湟水河、大通河发育的河流阶地系列, 其中湟水河发育7级河流阶地, 黄河5级河流阶地, 黄河干流于盐锅峡段贯通之前, 湟水河一度为黄河上游源头.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本文详细描述了各级层状地貌分布特征、沉积学、形成时代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联, 说明典型层状地貌的发育是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间歇性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67.
基于SRTM3 DEM数据,运用ArcGIS技术,采用空间分析、三维地表形态分析和剖面形态分析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对克拉玛依盆地以西、塔城盆地以东的西准噶尔山地的地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划分出4级夷平面,讨论了各级夷平面的特征,依据地表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内的构造地貌区进行了划分。4级夷平面海拔高度分别是2 734~1 760 m、1 520~1 200 m、1 000~300 m和800~660 m。参考地表面三维统计得到的拐点(1 320 m/1 270 m),将1 270 m以上地貌面分为 2 级夷平面:1 760 m以上夷平面(Ⅰ)和1 520~1 200 m夷平面(Ⅱ),地形起伏度均在500~200 m以内。Ⅱ级夷平面可能发育于白垩纪至新近纪,山地剥蚀的后期与新近系昌吉河群相对比。1 000 m以下分为两级剥蚀面,其中之一,剥蚀面高度1 000~660 m,并一直延伸至300 m高度,为一变形的山麓及山前剥夷面(Ⅲ)。该剥蚀面具有埋藏剥蚀面性质,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另一级山间剥蚀面出现在860~660 m高度上(Ⅳ),发育于晚更新世后期至全新世。4级夷平面代表了山地的4次稳定时期与其间的4次快速抬升,第Ⅲ级剥蚀面的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晚第四纪隆升的远程效应。不同分区之间的构造地貌差异为区域构造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分区信息,构成区域构造分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研究表明,西准噶尔山地的总体构造线方向呈NE向展布,其与东部的准噶尔盆地和西部塔城盆地及以西地区的NW向构造线方向明显不同,受控于数条NE向断裂的南部扎伊尔山地与北部吾尔喀什尔山地的盆山间列的构造地貌组合构成了区域南、北之间的对比。依据DEM所做的地表特征分析,把研究区分为北部中山与盆地间列区(Ⅰ1)、南部中低山区(Ⅰ2)和东南部山缘及山前平原区(Ⅱ)3个构造地貌区。西准噶尔山地(Ⅰ区)属于天山-准噶尔-萨彦-贝加尔构造强变形带和地震活动带的一部分,这里虽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但具备了发震的基本条件,且临近克拉玛依油气资源开发重地,建议进行必要的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68.
南岭最高夷平面上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研究这些风化壳对于认识夷平面具有重要意义。以粤北大布镇夷平面上的风化壳为例,通过化学成分的研究,认为大布镇的风化壳厚度为60~70 m,风化壳顶层的母岩当量厚度可达到24 m/m。据此,恢复得到已风化母岩(奥陶系砂岩)厚度达790 m,其中的淋失量为724 m,再根据珠江流域50 a平均溶蚀速率估算,该风化壳的年龄约为19.6 Ma,即中新世早期,大致可认为是南岭夷平面发育终结和新一轮地貌循环——"南岭运动"开始的时间。  相似文献   
69.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之久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134-141
研究区红色岩溶风化壳性质特征可分3类: 第1类如硅铝比、黏土矿物组合等反映其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 第2类如粒度特征等反映黏化作用较强. 这两类性质在大的空间尺度上不存在明显分异,反映其原始形成环境相似. 第3类性质如CaCO3含量、pH等存在与现代景观条件一致的大尺度的区域分异, 因而不具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70.
韩慕康 《地理学报》2001,56(6):741-742
夷平面的研究是地貌学理论、古环境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寻找某些矿藏也很有意义.在我国,夷平面在华北山地广泛发育,是研究的发祥地.20世纪初就有中外地学家不断发表论著,并且将研究逐步扩及到西北和西南地区.50至60年代,关于夷平面研究逐渐稀少.70至90年代中期,夷平面的研究几乎成为空白,只在其它研究项目中捎带涉及.夷平面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一是未能找到确切的断代证据以定出夷平面的形成时代;二是未能开展大范围的连续追溯、调查和制图,进行夷平面的分级、对比和查明区域变化;三是对夷平面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夷平面的形成时代鉴定、分级与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