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100,自引:5,他引:100  
利用夷平面重建,查明了高原抬升前从南向北海拔约变化在500~1500m之间。用洞穴再结晶方解石测得的20个裂变径迹年代数据证明主夷平面形成时代是19~7MaBP,并得到相关沉积和热构造事件间歇时代等验证。同样,通过上述资料证明青藏高原经过3次隆起和两次夷平的论点是正确的。两次夷平后的高度均皆在500m以下,目前意义上的青藏高原起自5MaBP的最新一次抬升。在早更新世高原达到第一临界高度1500m。0.7MaBP又经过一次强烈的“昆黄运动”达到第二临界高度3000m。由此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皆可对高原隆升的幅度、速度、时代做出更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42.
西秦岭武都-岷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两大构造地貌单元的转换过渡带。构造地貌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四级夷平面,分别是Ⅰ级夷平面(山顶面)、Ⅱ级夷平面(主夷平面)和Ⅲ、Ⅳ级夷平面(剥蚀面),分别形成于 K2-E3之前、3.6Ma、2.5Ma、1.8Ma。主要河流发育4-7级基座阶地,并且四级及其以下低级阶地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夷平面和阶地的高程变化,指示了该地区地壳的隆升具有多阶段性和不均匀性,3.6Ma以来平均隆升速率在0.42- 0.57mm/a,3.6-1.8Ma是地壳快速隆升期,1.8Ma以来隆升速度减缓,但晚更新世(0.15Ma)以来,隆升明显加速,显示出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新的加速隆升期。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而高原各主要块体精确的内外耦合作用记录成为取得突破的关键。西秦岭地处高原东北向生长的关键节点部位,夷平面保留完好,具典型性,是研究区域内外力耦合作用的良好载体。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貌因子提取法和目视解译法,对该区进行定量解译分析发现,山顶面与主夷平面分别残留于高山顶部和普遍分布在西秦岭山脉主体部分,夷平面东北向倾斜暗示高原在该区抬升幅度由内部向边缘逐渐减小。梳理和分析该区有关低温热年代学和构造变形证据,获得该区新生代以来造山期次主要发生在66~47 Ma、38~22 Ma、≤13 Ma,期间的47~38 Ma和22~13 Ma相对平静期为准平原过程。初步推断现存的山顶面在始新世中期(约47 Ma)开始夷平,主夷平面的发育始于中新世早期(约22 Ma),约13 Ma准平原形成。青藏运动导致这两级地貌面隆升到现代高度,最终奠定现代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44.
滇西地区夷平面变形及其反映的第四纪构造运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滇西地区广泛发育一级上新世夷平面夷平面普遍受到两种变形,一种是大面积的掀斜变形,夷平面高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另一种为断裂变形,夷平面呈地堑式下降或地垒式上升。 如果以夷平面为第四纪构造运动标志,那么,自上新世末朗以来,滇西地区垂直上升幅度为3500~400m;滇西几条活断层的垂直位移幅度分别是,剑川断裂1650~500m,怒江断裂1850m,腾冲 梁河盆地南北向、北东向断裂分别为850m和1300m。  相似文献   
45.
论地貌的平衡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珂 《热带地理》1999,19(2):97-106
地貌的平衡与演化牵涉到地貌学的理论核心,是其他地貌问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长期以来对此缺乏共识,认识混乱文呈讨论了地貌平衡的基本含义,认为根据剥蚀速率和堆积速率的大小,可把地貌平衡分为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及动力平衡等3类,除稳定平衡外,其他两类平衡连同不平衡和非平衡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因而都是地貌演化的表现形式。即平衡可以伴随地貌演化而存在,把平衡与演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引起了不少混乱。真实地貌作为  相似文献   
46.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 2000m,完成于老第三纪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 1500m,完成于上新世末;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800~ 1200m ,形成年代为3. 4~ 1. 8Ma B. P. 。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 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山间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   相似文献   
47.
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灰岩溶蚀速率快而难溶物含量很低的特点显示岩溶区厚层连续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消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有利于地貌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由于岩溶作用对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导致溶蚀残余物质或地表原有的风化壳转入近地表岩溶裂隙(为石漠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根本上制约了地表残余物质的长时间积累和连续风化壳的持续发展。所以,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于地下水以水平作用方式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下,而这种条件从大的时间、空间尺度上只能出现在地貌发育晚期已经接近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岩溶风化壳具有明确的旋回意义。   相似文献   
48.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中发育有怀涿、蔚广、延矾、阳原、灵丘、怀安和涞源等一系列断陷盆地单元,这些断陷盆地的边缘大都受到了NE向活动断裂带的控制.该区内的蔚广盆地就是一个受南部边界正断层控制的、南深北浅的不对称的半地堑盆地.而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即为控制该盆地南边界的正断层系,也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9.
通过野外考察、室内测试分析及区域对比,对张家界地区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进行探讨。地貌学、古岩溶、风化壳等特征综合验证了张家界地区夷平面的存在;风化壳化学特征及区域对比表明,夷平面形成于湿热的晚第三纪,其后形成剥夷面。夷平面上风化壳分层明显,自上而下分为腐殖土层、残积层、半风化基岩层和基岩层;化学分析表明风化壳具有粘土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湿热的夷平面环境使风化壳脱硅富铁铝作用较弱,形成硅铝风化壳。综合区域对比可知,张家界地区海拔为1 100~1 300 m的一级夷平面形成于晚第三纪湿热的环境;低于夷平面的砂岩平台组成剥夷面(800~950 m),大约形成于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之间。  相似文献   
50.
"地貌年龄"与"地质年龄"是不同对象的年龄,不能用地质年龄代替地貌年龄,而且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地貌其形成年龄也不同.地学工作者对造景地貌的形成演化研究较多,对各种形态的造景地貌给予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