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8 毫秒
21.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5,27(2):235-236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按月做出.  相似文献   
22.
云南省武定1995年10月24日的6.5级地震对攀枝市造成了Ⅵ度的破坏。震后,地震部门提出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发布震情通报、公告,为抗震救灾和安定民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3.
李莹甄  沈军 《内陆地震》2001,15(2):141-147
通过对哈密地区几大活动断裂带、历史地震以及近30年中、小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认为哈密地区同时受到南部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与北部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地壳运动的影响,其构造运动兼具西部天山地区和北部蒙古-阿尔泰地区的构造运动的特点,即块体比较完整,只发育大断裂,大断裂之间的中、小断裂不很发育。这种特殊的地震地质和地球动力学环境,决定了哈密地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的特点为:大震复发周期长,低b值,中、小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等。  相似文献   
24.
赵翠萍  王海涛 《内陆地震》2001,15(4):331-337
对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12组7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前后10年左右地震时间间隔序列的R/S分析,滑动计算其Hurst指数H值。H值的时间进程显示,9组大震前2年左右H值在较为稳定的背景上开始出现异常变化,其异常特征为“下降-低值-回升”,地震大多发生在H值回升的过程中,具有中、短期前兆意义。H值的异常过程揭示了在大震孕震系统内地震活动从无序向有序的时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5.
我国几次大震及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留藏  蔡相展 《地震研究》1993,16(3):229-238
本文根据Mandellrot提出的分维理论,对我国三次大震及四次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时间分维的总体特征:大震前分维较低,震后分维升高。2.时间分维的动态变化特征:火震前的分维呈现一总趋势的降维过程,且幅度较大;而震群的时间分维变化较平稳。3.对同一地震序列,起始震级愈低,计算出的分维值愈高;起始震级愈高,计算出的分维值愈低。笔者认为,地震序列起止时间的选取对计算时间分维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6.
27.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28.
东亚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中国南北地震带与青藏-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东亚南北地震带的观点,认为该地震带包含蒙古、中国西部、缅甸和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研究了该带大地震活动的同步性、主体活动区的有序转移、大地震之间的多次相关迁移与重复等特征,并划分出了该带的5个大震活跃幕:1887-1912年、1913-1937年、1938-1957年、1958-1976年、1977-2005年。苏门答腊2004年12月26日8.7级和2005年3月29日8.5级巨震标志着该地震带最近一次以主体活动区南移到苏门答腊为特征的活跃时段即将结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地震带的中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有利时段,但结合强震图像异常指标反映的孕震状况分析,未来7级地震危险区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29.
刘虹  苏有锦 《地震研究》2007,30(1):18-23
研究了云南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7次7级大震(1970年通海7.7级地震、1974年昭通7.1级地震、1976年龙陵7.4、7.3级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的5个震源区震前、震时(余震活动阶段)和震后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p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源区地震活动水平在震前和震后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震前活动水平高于震后(不含震后序列活动时段),而震后震源区地震活动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活动水平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30.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7,29(4):446-447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