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5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赵剑畏 《江苏地质》2009,33(1):108-110
0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震级高达8级的大地震。对于这次地震,笔者从地质学领域来思考,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2.
《国土资源》2013,(5):10-13
从雅安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各种媒体上有关地震成因的推测、分析、判断甚至争议就非常热烈。4月22日下午,中国地质科学院召开雅安地震院士专家研讨会,从地质学的角度也对雅安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希望他们的思索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地震2小时后地质科学家到达震中判断为逆冲断裂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专家应该是最先进入震区的  相似文献   
83.
4月23日,余旖刊登文章说,因为有了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我们能够更便捷地找到防灾避险的知识。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微博和媒体上的知识"打架"现象很多。比如,早晨刚见到一个关于"地震活命三角区"的长微博,下午就看到科普网站对此进行"辟谣",称这一救生法不可信,因为地震时房顶可能从四面八方砸下来,根本无法预料  相似文献   
84.
2004年以来发生的5次Mw≥8.5地震使目前的地震危险性看似高于长期平均水平,也引发了一场有关我们是否身处群发性地震危险境地的争论.作者利用3种统计检验来确定1900年以来M≥7的地震记录是否拒绝添加了局部余震序列的恒速情况下独立随机事件的零假设.结果表明,这些数据不能拒绝零假设.由此,全球大地震的时间分布可在添加了局部余震的情况下通过一个随机过程得到很好的描绘,表面上的丛集现象只是缘于随机变化.所以说,未来地震的风险并没有增大(持续中的余震序列除外),地震风险评估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最长时间的地震记录.  相似文献   
85.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而且,因为它袭击的地区属于世界上监测最为密集的地方,所以这次自然灾害为科学家提供了罕见的9级地震的珍贵资料.最近,科学家利用这些数据首次研究了如此规模的强震中地表下的岩石和场地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6.
每一条破裂断层,无论大小,都会将其累积应力传递给邻近的断层,所以说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M9.0)将大量的应力传给了靠近海岸和横越日本中部的断层.研究人员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2011年秋季会议上报道称,重新分布的应力激活了远处长期静止的断层,这是有关情况的首次记录.最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应力瞬间提高了某些断层上发生一次大地震的风险,其中就包括拥有3000万人口的大东京地区下方的一条断层.  相似文献   
87.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Mw9.0)后发生的大海啸被认为是由延伸至日本海沟处一条俯冲带浅部的断层破裂所致.这是不同的地震和大地测量反演程序所揭示的结果[1-2];然而,精确的同震位移逆倾斜向上极限值仍然没有被明确界定.在此,我们介绍了地震前和地震后穿越破裂带内的海沟重复进行的多波束水深测量结果,以估算其逆倾斜向上极限值,并量化海底位移.  相似文献   
88.
1主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了以宫城县近海为震中的M9.0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其后,特大海啸袭击了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根据震源区和机制解等的分析确定,这次地震是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陆地板块边界发生的板间地  相似文献   
89.
通过反演震源机制数据,得到了东日本大地震前后日本东部内陆地区的应力场。地震前,在东北部(Tohoku),σ1轴呈EW方向,但在关东-东部(Kanto-Chubu)地区则呈NW-SE方向。地震后,在Tohoku北部和靠近磐城市(Iwaki City)的Tohoku东南部,应力场发生了变化,主应力取向大致等同于与地震相关的静应力变化取向。这说明地震前这些地区的差应力值小于1MPa。在Tohoku中部,虽然地震后加载的应力取向几乎逆转,但其应力场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那里的差应力值大大超过1MPa。在Kanto-Chubu,地震后加载了与背景应力方向近乎相同的应力,且应力场没有发生预期的变化。这可能就是Kanto-Chubu地区高地震活动水平的诱因。  相似文献   
90.
1631年(清崇祯4年)湖南常德附近发生63/4级地震,此次地震为有史以来华中地区所记载的最大地震,震后余震连绵不断,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1631年11月1日在常德地震的东南方宁乡附近又发生了一次地震(本文称为宁乡地震),《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将此认定为常德大地震的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