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79篇 |
免费 | 1541篇 |
国内免费 | 31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94篇 |
大气科学 | 1738篇 |
地球物理 | 1713篇 |
地质学 | 5263篇 |
海洋学 | 883篇 |
天文学 | 95篇 |
综合类 | 348篇 |
自然地理 | 2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299篇 |
2022年 | 385篇 |
2021年 | 301篇 |
2020年 | 344篇 |
2019年 | 412篇 |
2018年 | 309篇 |
2017年 | 317篇 |
2016年 | 303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465篇 |
2013年 | 368篇 |
2012年 | 454篇 |
2011年 | 447篇 |
2010年 | 485篇 |
2009年 | 514篇 |
2008年 | 463篇 |
2007年 | 345篇 |
2006年 | 403篇 |
2005年 | 386篇 |
2004年 | 313篇 |
2003年 | 288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265篇 |
2000年 | 223篇 |
1999年 | 223篇 |
1998年 | 213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97篇 |
1995年 | 179篇 |
1994年 | 173篇 |
1993年 | 137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121篇 |
1990年 | 128篇 |
1989年 | 88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6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4篇 |
1962年 | 6篇 |
196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以振动台试验为手段,研究一种典型通信机柜的抗震性能,同时为后续该机柜的准确数值模拟和地震易损性分析提供基础。考虑机柜参数的随机性和地震动输入的随机性对机柜地震反应的影响,试验中对3台同样规格尺寸的机柜和内部设备共输入9条地震动;逐渐增大地震动幅值,直至机柜严重破坏,观察机柜和设备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破坏模式和特征,记录其地震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各机柜在PGA达到0.4~0.5 g后开始出现损伤,表现为机柜内钢框架的立柱与底部横梁间的焊缝开裂;在PGA达到0.9 g后,机柜内底部和顶部横梁也开始出现弯曲;试验结束后,机柜完全破坏,不可再使用。最后,建议为提升机柜的抗震性能,应严格控制焊缝质量。 相似文献
43.
利用IPCC AR4气候模式诊断和相互比较项目(PCMDI)20世纪模拟试验资料, 通过模式气候态与观测(再分析)气候态的对比, 从存有完整逐日降水资料的14个模式中挑选出7个对东亚模拟较好的模式(即gfdl cm2.0、 gfdl cm2.1、 cgcm、miroc(m)、 cnrm、 echam、 cgcmt47)。然后, 利用这7个模式在A1B、 A2、 B1三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预估试验结果, 分析长江中下游强降水的未来演变。结果表明: 不同模式模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20世纪后20年(1980—1999年)的平均而言, 21世纪不仅年平均强降水日数、 单次强降水强度呈现上升趋势, 且其年际变率也增强; 就不同排放情景比较而言, A1B、 A2情景下强降水频次与强度的增强趋势均比B1情景下要大; 就多模式平均来看, 在A1B、 A2、 B1排放情景下, 强降水频次分别增加约30%、 20%、 l5%, 强降水强度分别增加约20%、20%、 10%, 强降水频次的年际标准差在三种情景下均增加约20%, 强降水强度年际标准差分别增加约20%、20%、 10%。这些结果意味着, 未来不仅强降水增加, 且极端暴雨、 大暴雨易于出现, 旱涝也将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44.
边界层过程对"98·7"长江流域暴雨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ETA模式对"98@7"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讨论了行星边界层过程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层过程在这次暴雨预报中有重要作用.具体结论为:(1)降水大范围落区是受大尺度流场所决定的,但边界层过程对暴雨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2)不考虑边界层过程会影响对天气系统的正确预报,包括影响大气低层的运动场、水汽及大气不稳定度,从而影响暴雨的预报;(3)从时间层次上看,由于地表通量有着显著的日变化,边界层过程的作用不仅与暴雨本身发生发展及消亡的阶段有关,也与各阶段的时间(白天或夜间)有联系;(4)在空间范围内,边界层过程对大气的影响是通过大气流场重新分布来影响降水的环境条件,故地表通量分布和低层流场的相互配置作用十分重要.长江南北的情况有所不同,长江流域南侧区是地表通量的大值区,也是长江流域雨区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源区,它对长江流域的暴雨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2006年 7—9月的台风季节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NCEP/NCAR逐6 h分辨率为25°×25°GRIB资料,用WRF模式采用水平分辨率为27 km×27 km,垂直38层每6 h输出一次的时空分辨率,对2006年7—9月对西太平洋地区台风为主的天气系统进行季节预报试验。综合低层涡度、地面10 m处风速、海平面气压、暖心结构和持续时间对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台风生成判定和路径追踪。7月1日—9月30日模拟吻合较好的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和热带低压的比例为4/9、1/3、0/1和0/1;模拟较差的比例分别为3/9、1/3、1/1和1/1;漏报率分别为2/9、1/3、0/1和0/1。模拟空报了2个台风、9个强热带风暴和3个热带风暴。模拟台风强度偏弱和吻合较差的原因可能与模式的分辨率、〖JP2〗微物理过程参数设置和积分步长有关。空报的台风、强热带风暴可能与模式自身特点、相关海区的特性和热带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47.
钙质砂作为南海岛礁填筑常用的岩土材料,其渗透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填筑后土体的固结和沉降。拖曳力系数是表达流体对土体颗粒表面力的参数,也是表征颗粒状土体渗透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国内外对钙质砂拖曳力系数的研究十分有限。首先引入一个修正的三维参数 对钙质砂这种天然非规则颗粒材料的形状进行定量描述,然后开展一系列单个钙质砂颗粒在液体中沉降试验,利用高速相机记录颗粒沉降过程,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获得颗粒沉降平衡速度Ut,进而计算出拖曳力系数CD和雷诺数Re,最后拟合出包含CD、Re及 三个参数的钙质砂拖曳力系数半经验模型。结果发现,在相同雷诺数条件下钙质砂的形状系数 越大,拖曳力系数越小。通过与其他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其表面微孔隙越发育,拖曳力系数越小的规律。该模型能够考虑不规则颗粒形状对拖曳力系数的影响,从而提高对土体渗透性预测的精度,对南海岛礁填筑工程中钙质砂固结和沉降的计算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针对常见气象遥感资料变分校准方案的不足,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将校准参照量插值到遥测资料的格点上,既避免了对稀疏的校正参照量进行客观分析的困难,也避免了校正参照量稀缺区域不准确插值分析带来的不利影响,使遥感资料的整体偏差得到修订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持遥测资料的空间分布形态不变。利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9210下发的ATOVS反演产品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校准效果好;并将校准后的ATOVS反演资料用于Grapes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应用试验表明校准后的ATOVS反演资料在三维变分同化系统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地质构造沉降是地壳的一个长期、缓慢运动过程。开展区域性地质构造沉降GPS监测研究,对地质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高精度GPS高程测量在江汉~洞庭湖平原区构造沉降观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0.
通过研究土的崩解特性进而指导工程施工,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土的分类标准,对不同粒级分配的土样即砂土、黏粉、粉黏各选取两个代表性样品进行崩解特性试验,研究得出两点结论:(1)崩解过程开始时崩解速度较快,土样表面细小分散颗粒落入水中,此现象砂粉尤为明显,大量土体脱落,崩解速度极为快速。砂粉粒度程度较大,土的孔隙性和透水性较大,因此崩解速度较快,本次两个试样在近1h内完全崩解。黏粉试样含砂粉和粉黏,崩解速度处于砂粉及粉黏之间。而粉黏试样崩解时间较长,崩解过程较为缓慢,甚至几天都无法崩解;(2)崩解过程并不是一个规律的过程,跟土体的物理特性也有关系,且崩解过程中崩解方式不同,开始主要以粉末状和小碎块状为主,浸水时间较长后开始出现裂隙,随着裂隙的增大,期间伴随粉末状崩落,土体呈块状裂开,过程中不断有气泡逸出,水质浑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