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6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80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84篇
海洋学   15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两组再分析资料,在研究不同模式初值对华南暖区暴雨预报质量差异明显的基础上,利用合成初值方法进行了模式初值对暖区暴雨预报的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讨论了模式初始场关键物理量对暖区暴雨预报质量的影响,重点开展了模式初值湿度场质量对华南暖区暴雨降水预报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初始场质量的较小差异,可显著影响本次华南暖区暴雨预报的降水强度、降水落区以及降水发生时间等的质量。初始水汽场对暖区暴雨预报影响最大,也最为敏感,是准确预报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以及地面强降水的基础。风场和温度场对暖区暴雨预报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流层低层较强的风速辐合是本次暖区暴雨强对流单体触发、生成和加强发展以至产生暖区强降水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922.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定量分析了形成次表层暖水各因子的作用,表明太阳辐射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来源;长波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其他大气因子对次表层暖水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厚冰区不能形成次表层暖水,海冰越薄,水道面积越大,则冰下次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得就越快,薄冰和冰间水道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能量通道;通过模式的拟合给出湍扩散系数垂向变化的估值,冰下表层海水垂向湍扩散系数为5.0×10-3m2/s左右,而次表层垂向湍扩散系数却快速降低到1.0×10-6m2/s,表明跃层导致的稳定性增大是形成次表层暖水尖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23.
2022年9月作者在浙江宁波象山港海域采集到短小拟五角蟹(Paranursia abbreviata),由此短小拟五角蟹的地理分布记录从中国的海南岛、广东、香港和福建扩展到东海北部,即浙江北部的象山港。本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讨论了其与历史记载的外形差异。由于象山港冬季水温较低,推测短小拟五角蟹在象山港的出现可能是台湾暖流携带幼体定居导致的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924.
宋静  傅文伶 《气象科学》2021,41(1):119-127
利用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和微波辐射仪等多种气象探测资料,对2017年7月发生在成都双流机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弱天气系统强迫条件下,大气层结呈现弱对流抑制、低抬升凝结高度、中等对流有效位能,湿层深厚,低层较暖且低层无急流影响。短时强降水由中尺度系统直接产生,午夜前的初始对流由高压西北部偏南暖湿气流与山体下滑冷气流相互作用,结合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产生,之后在冷池和边界层暖湿气流作用下生成新的对流。产生强降水的回波结构密实,暖云特征突出,属于热带低质心降水系统。对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湿层厚度等的分析表明,水汽条件较为极端,但由于系统整体属于前向传播,无明显的"列车效应",限制了实际降水效率。  相似文献   
925.
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基于1950~2000年太平洋月平均SST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暖池表层暖水纬向运移的年际(2~8a)和年代际(10~16a)变化都非常明显;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于1982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跃变后暖水东界的平均位置比跃变前东移了10个经度;表层暖水的纬向运移对ENSO暖(ElNiño)、冷(LaNiña)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6.
利用每天4次0.125°×0.125°的ECMWF-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广东省2009—2018年地面气象站逐时雨量观测的短时强降水数据集,针对广东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短时强降水,以提高命中率同时控制虚警率为目的,提出基于显著性和敏感性评价的物理量优选和因子分析法,用于构建分期、分区的广东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