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to the testing of distributional forms for compositional data has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 all based on logratio or Box–Cox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and to a degree dependent on the divisor chosen in the formation of ratios for these transformations. This paper, recognizing the special algebraic–geometric structure of the standard simplex sample space for compositional problems, the use of the fundamental simplicial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and an associated power-perturb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itional variability, attempts to provide a definitive approach to such distributional testing problems. Our main consideration is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testing of additive logistic–normal form, but we also indicate possible applications to logistic skew normal forms once a full range of multivariate tests emerges. The testing strategy is illustrated with both simulated data and applications to some real geological compositional data sets.  相似文献   
422.
张北近场资料处理及震源区地震分布三维图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张北近场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平台的主要功能,提出了计算机自动查找近场地震事件的快速有效方法,解决了小震、微震的快速查找,提出了利用密集的震源区精确地震定位结果获得该区地震分布三维图像的方法,可以反映震源区活动构造的三维形态,获得了张北震源区地震分布的三维图像,它展现了该区域现今活动断裂分布的三维构造格局。该震源区周围存在五条断裂,北东和北西向的四条断裂围成的“棱形”边界包围了震中区,北东向的(1)和北西向的(2)及北北西向的(3)三条断裂交汇于单晶河附近,地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位于该三条断裂的交汇处附近,该区域的地震主要是由这三条断裂的活动所造成。  相似文献   
423.
通过利用2010年1月—2016年12月CALIOP(the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冰云和气溶胶3级月平均产品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大气3级日平均产品研究气溶胶和冰云空间分布特征及气溶胶对冰云的影响。结果表明:纬度与冰云的分布密切相关,在热带附近的高空区域冰云样本数存在极大值区,随着纬度增加,冰云样本数的最大值和大值区所处的高度也在逐渐减小,且南北半球存在差异;气溶胶在地面附近以赤道为对称的低纬度地区存在极大值,北半球气溶胶能发展到5 km左右,而南半球在3 km左右;气溶胶与冰云随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冰水含量和冰云粒子半径随时间变化存在相反的关系,气溶胶与冰水含量和冰云粒子半径的变化在时间上没有较好对应;清洁区域由于海盐粒子作用表现出较大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但这不影响清洁区具有较小的冰云光学厚度;气溶胶促进了0℃~-10℃和-20℃~-40℃之间的冰云形成;随着温度降低,云中冰水含量减小,冰云粒子半径增大,在污染区域,冰水含量相对于清洁区域更小,冰云粒子半径也小于清洁区域。  相似文献   
424.
基于区域滤波的GOCE稳态海面动力地形和地转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频域法,利用最新的GOCE卫星重力场模型和卫星测高数据计算了稳态海面动力地形.结合海洋表层漂流浮标的观测结果,对稳态海面动力地形进行了最优空间滤波尺度分析,给出了区域、纬度带和全球稳态海面动力地形的最优空间滤波尺度因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全球和区域地转流.结果表明:在中高纬度和全球区域,可以分别获得空间尺度优于102km和127km的稳态海面动力地形信息.与海洋表层漂流浮标对比可知,在强流区域,采用稳态海面动力地形得到的地转流速可以解释观测浮标流速的70%;在中高纬度区域,由GOCE重力场得到的地转流略优于对应的GRACE结果;在近赤道区域,由GOCE重力场得到的地转流精度略低于对应的GRACE结果;在北大西洋和阿古拉斯强流区域,由GOCE得到的地转流场明显优于对应的GRACE结果,其精度分别提高了16%和24%.  相似文献   
425.
塔河油田普查地下淡水的地球物理工作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在塔河油田地下淡水普查工作过程中建立和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的工作模式.论述了建立工作模式的原则和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利用新技术找水的建议.  相似文献   
426.
王凤云  钱德玲 《岩土力学》2018,39(9):3313-3320
为了研究深埋圆形隧道围岩的应变软化行为,首先通过引入应变软化度,即软化区与残余区交界面处的切向应变和弹塑性交界面处的切向应变的比值,来表征应变软化程度。其次,推导了求解软化区与残余区位移方程,并将该方法求得的位移曲线与Lee法和Cui法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算例分析,研究不同力学模型对塑性区半径的影响,以及应变软化度对塑性区中软化区与残余区比例和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弹塑性交界面处的围压与软化度和支护力均无关,塑性区半径与支护力有关;软化度直接影响软化区与残余区的比例,随着软化度的增加,软化区范围增加,相应的残余区范围减小;软化区与残余区交界面的位移随着软化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应变软化度的增加,支护力对其影响增加;洞壁处的位移受支护力的影响较大,随支护力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427.
地球的形状变化是地球演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为了确定地球形状的变化需要了解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扁率的变化。根据位场球函数理论导出地球的扁率公式,研究扁率与地球的半径、质量和角速度的关系。基于新星云假说推测地球的半径、质量和角速度的变化量,计算出地球在各个时期的扁率并作为上限并画出曲线,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扁率的真实值应该小于计算的扁率值。地球的扁率自地球形成以来脉动变化的情况下总体趋势在减小。影响地球扁率的因素有平均半径、质量和角速度,分析发现地球形成后5亿年为时间起点计算,到现在(共41亿年)为止平均半径变化对扁率的总影响约为3%,质量变化的总影响没有超过百万分之三。而角速度的减小对扁率变化的贡献超过97%。地球扁率共减少了74.3%。  相似文献   
428.
基于电磁波雷达探测技术研制一套智能化雷达探生仪。介绍了电磁波雷达生命探测原理,并给出智能化雷达探生仪的研制方案,其包括收发天线、射频收发模块、采集模块和手持式终端的设计。  相似文献   
429.
帷幕灌浆扩散半径及数值模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磊  陈建生  陈亮 《岩土力学》2012,33(7):2235-2240
从连续性方程出发,考虑浆液压力对土体孔隙率的影响,分析推导了浆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并给出了扩散半径的简单近似计算公式;然后将二相流理论应用到注浆研究中,假设孔隙由水和浆液完全充填,且二者不相混溶,建立了浆液驱水的非稳定渗流模型。根据某大坝的实际情况,用FLAC软件中的二相流模块对大坝灌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与推导公式相比较。由于二相流理论考虑了毛细压力的作用,模拟得到的浆液扩散速率递减得更快。模拟结果表明,浆液和水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带,浆液的饱和度在不同时间和位置上是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浆液扩散得越远,但其速率逐渐减小。扩散半径不仅与渗透系数有关,还与孔隙度有关,而且孔隙度较渗透系数对扩散半径有着更大的影响。二相流理论可以更好地模拟帷幕灌浆的浆液扩散情况。  相似文献   
430.
软弱地层注浆的细观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敬强  陈卫忠  谭贤君  王辉 《岩土力学》2011,32(Z2):653-659
基于散体介质理论的颗粒流方法,运用PFC2D软件对软弱地层注浆过程进行了细观力学模拟,研究了注浆压力、注浆时间、渗透性质及颗粒黏结强度对浆液扩散半径和注浆类型的影响规律。采用PFC2D软件内嵌的FISH语言,定义了提取特定位置流体域内压力值的函数,研究了浆液扩散的分布特征,考虑浆液黏度的时变性对浆液扩散范围的影响,定义有效注浆半径对其进行修正,得到的浆液扩散规律与球形扩散理论较为一致。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注浆细观力学数值模拟,并提出了科学的注浆方案,在现场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堵水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