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胡世明  胡珀 《气象科技》2015,43(4):750-753
根据湖北江夏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在最近几年水稻观测中实际遇到的情况以及调查发现,直播水稻已形成不推而广的迅猛发展趋势,作为农业气象观测已不可回避地会遇到直播水稻的生育进程观测问题。由于种植方式的改变,大田植株分布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仅以传统的移栽水稻制定的现行《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已无法处理好直播水稻的观测问题。为此,笔者依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结合实际观测经验,分析直播水稻与移栽水稻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出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观测处理方法,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32.
基于FastICA算法和MODIS数据的水稻面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苏、皖、赣三省为研究区域,采用FastICA算法从MODIS数据中提取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并验证该算法在混合像元分解中的有效性。在对2010年46景8 d合成地表反射率产品数据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结合MODIS土地利用产品和平滑滤波算法,构建耕地类型像元的ILSWINDV时相变化曲线。依据ILSWINDV曲线在水稻移栽期前后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由各地区水稻INDV时相曲线计算得到水稻相似性指数,从MODIS影像中提取水稻像元。采用FastICA算法对潜在水稻像元水稻生长期内的INDV时相曲线进行分解,计算每个像元的水稻丰度,绘制水稻丰度图,获取研究区各省水稻分布和种植面积。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和样方资料对FastICA算法提取的水稻面积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采用水稻相似性曲线有利于提高稻田识别效率,所获取的水稻分布与实际情况吻合;FastICA算法能够分解不同地区水稻INDV时相曲线;与统计资料比较,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水稻面积的提取精度分别为86.4%、87.9%、51.5%。江西水稻面积提取误差主要出现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  相似文献   
33.
选择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方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采用雨养与灌溉两种方式,并综合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带来的直接增益效应,模拟了未来2020s及2040s两个时段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育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雨养方式还是灌溉方式,未来全省各稻区水稻生育期都将缩短,并且随着温度增高,2040s时段缩短的时间较2020s更长,单季稻生育期缩短时间最长,可达15~20 d。雨养条件下,除了闽东南双季稻区后季稻在2020s时段表现为2.3%(A2)和3.1%(B2)较小幅度的增产外,其他稻区各种稻作制度下的水稻产量较之BASE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减产。闽西北稻区后季稻减产幅度最大,2020s时段A2和B2情景下减产幅度依次为6.9%和10.2%,2040s时段减产幅度进一步加大至14.1%和15.6%。闽东南稻区后季稻模拟结果较为乐观,尤其是在灌溉条件下表现为不同幅度的增产,两种情景下分别增产了1.7%、3.9%。双季稻种植区的后季稻产量稳定性均不如早稻和单季稻的,且随着温度升高,到2040s产量不稳定性有增加的趋势。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未来高温天气带来的产量波动。从全省的总产变化趋势来看,A2和B2两种排放情景模拟的结果都不容乐观,即使采用充分灌溉的方式,也依旧表现为减产。2020s时段,两种情景下分别减产0.74%与2.44%;2040s时段,两种情景下减产为3.50%与3.23%。未来早稻和单季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与之相关的灌溉需要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4.
融合时间序列环境卫星数据与物候特征的水稻种植区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文杰  曾永年  张猛 《遥感学报》2018,22(3):381-391
获取高精度的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对于农业规划、配置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尺度的水稻面积获取依赖于高时空分辨率影像,但受卫星回访周期和气候影响,难以获取足够时间序列的高时空分辨率影像,从而影响水稻种植面积遥感提取的精度。为此,提出适应于中国南方多雨云天气地区,基于国产环境卫星(HJ-1A/1B)与MODIS融合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新方法。以洞庭湖区为实验区,利用STARFM模型融合环境卫星NDVI数据与MODIS13Q1数据,获取时间序列的环境卫星NDVI数据,利用水稻关键期的NDVI数据结合物候特征参数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区域水稻种植的面积,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总体精度与Kappa系数分别达到91.71%与0.9024,分类结果明显优于仅采用多光谱影像或NDVI数据。该研究为中国南方多雨云天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Introduction The shifting cultivat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systems in Luang Prabang and Oudomxay provinces, where many production systems are found in the uplands.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ystems, include ethnicity,Journal…  相似文献   
36.
(黄镇国)ONTHEORIGINOFRICEAGRICULTUREINSOUTHERNCHINAANDITSPROPAGATIONEASTASIA¥HuangZhenguo(GuangzhouInstituteofGeography,Guangzho...  相似文献   
37.
利用2010—2011年江西省有代表性的12个县(市)共34个观测点的双季早稻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频数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江西省双季早稻长势观测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各主要生育期,不同苗情的早稻,其叶面积指数与单株干物质重量差异明显,可用于早稻长势的定量评价。产量分析表明,研究建立的双季早稻长势定量等级指标可用于实际。  相似文献   
38.
利用湖南省早稻产量与发育期、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和日日照时数等资料及早稻生理气象指标,在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动态预报方法的基础上,引进早稻生育期内对产量有较大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早稻产量综合动态预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早稻产量增减趋势预报和定量预报上,正(准)确率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9.
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期旱灾指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南方晚稻孕穗普遍期后对干旱最敏感这一特点,分别在江西南昌、湖北荆州、湖南长沙3个试验站设计了孕穗普遍期后7d、10d、13d、16d和直至植株死亡5种干旱天数。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天数与穗粒数、穗结实粒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和-0.959。随着干旱天数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少,减产率上升。当干旱18d时,土壤湿度临界值为5.57%,植株死亡。用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拟合干旱天数、土壤湿度、减产率三者之间的方程,分别以土壤湿度、减产率作为评价因子得出干旱灾害评价标准。经鉴定,自大田土壤上层无水开始干旱6~7d,晚稻受到轻度灾害;干旱8~11d,晚稻受中度灾害;干旱12d以上受重度灾害。  相似文献   
40.
水稻覆膜节水种植对N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约水资源,水稻覆膜节水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农业生产部门运用到水稻生产中。但是,与传统种植模式(采用淹水与烤田相结合的间歇灌溉)相比,水稻覆膜节水种植模式通过改变土壤条件,引起稻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进而使得大气环境污染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排放发生变化。为了定量研究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差异及其关键控制因子,采用静态暗箱—化学发光法,对不同种植模式下两种施肥条件(常规施肥与无氮肥对照)的水稻—休耕系统NO排放通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原位周年观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NO排放主要发生在中期烤田阶段,覆膜节水种植模式的NO通量多高于常规淹水种植模式,水稻生长季NO排放系数分别为0.12%和0.016%,主要原因是覆膜节水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休耕季,两种种植模式的NO排放都与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覆膜节水种植模式全年NO排放有大于传统种植模式的趋势,其排放系数分别为0.15%和0.032%,但需时间更长地点更多的试验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