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7篇
  免费   787篇
  国内免费   965篇
测绘学   2932篇
大气科学   1419篇
地球物理   638篇
地质学   1427篇
海洋学   77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88篇
自然地理   112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415篇
  2020年   392篇
  2019年   390篇
  2018年   287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390篇
  2015年   417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543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区域站雨量、卫星TBB资料、雷达资料,对恩施州2016年6月24—25日发生的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具有典型的两槽一脊"单阻型"梅雨环流特征,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在高空槽、低层低涡切变、西南急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此次大范围强降水。此次暴雨空间上分布不均,局地性强,表现为明显的中尺度对流性特征,雷达回波图上降水性质表现为混合型降水,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是中β尺度对流系统,且中β尺度对流系统在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后加强,时间尺度约为5 h。此次暴雨过程是在上干冷下暖湿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梅雨锋、边界层辐合线和地形槽的触发作用将前期积累的能量释放产生的强对流天气,同时,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将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向恩施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92.
Urban land use infor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management,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population activity monitoring. However, the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functional zone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urban systems.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urban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by considering features that are extracted from either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SR) remote sensing images or social media data, but few studies consider both features due to the lack of available models. In our study, we propose a novel scene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to identify dominant urban land use type at the level of traffic analysis zone by integrating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 land use word dictionary inside the framework was built by fusing natural–physical features from HSR images and socioeconomic semantic features from multisource social media data. In addition to comparing with manual interpretation data, we designed several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our proposed model 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reviously acquired semantic features.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verall accuracy = 0.865, Kappa = 0.828)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strategy that blends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multisource geospatial data as semantic features to train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This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help urban planners analyze fine urban structures and monitor urban land use changes, and additional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will be blended into this proposed framework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93.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福建、广东、广西24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构建华南前汛期暴雨强度指数,揭示了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理。研究表明: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经历了多发(1961-1972年)-少发(1973-1991年)-多发(1992-2012年)3个阶段,目前仍处于多发期,具有持续时间较长且强度增强的特点;由于前汛期降水的低频振荡受热带低频信号北传的调制,因此,导致这种显著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是热带低频信号北传的周期和强度的年代际差异,当热带低频信号北传至华南时低频周期长(短)且强度强(弱),则前汛期易出现持续时间长(短)且强度强(弱)的持续性暴雨。  相似文献   
994.
赵强  王建鹏  王楠  戴昌明 《气象科技》2017,45(1):140-148
利用NCEP/NCAR的1°×1°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4日发生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暴雨过程的成因及地形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同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31模拟了暴雨过程,结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700、850 hPa的低涡切变线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是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700 hPa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从云贵高原推进到秦岭南坡并沿坡爬升,同时还与山前的偏东气流汇合而形成气流辐合区,致使气旋性涡度增大,辐合抬升作用造成强垂直上升运动,低层低涡切变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秦岭南坡产生了大暴雨,秦巴山区地形对暴雨有显著的增幅作用。高原槽中冷空气从秦岭以北向南侵入,大巴山以南的西南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在冷暖空气的交汇地带形成斜压锋区;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加强中低层大气锋生,增大大气斜压不稳定性,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利于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期间秦巴山区在垂直方向上,雨水、云水、冰晶的大值中心相互对应,存在“播撒—供给”效应,有利于雨水粒子增多,导致山区出现了强降雨。  相似文献   
995.
该文利用2006-2020年洞庭湖水体遥感面积及水文资料,对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面积离散程度较高且变幅大。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水体面积分别占洞庭湖水体面积的68.62%、25.77%、5.61%。其中位于岳阳市的岳阳县、湘阴县、位于益阳市的沅江市水体面积分别占洞庭湖水体面积的34.89%、17.35%、23.52%。占比越大的县市水体面积与洞庭湖水体面积相关性越大。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的相关性高于常德、益阳水位。2010-2020年洞庭湖水体年最大面积显著增大。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4阶多项式曲线拟合相关性最优。此外,不同的卫星/仪器、算法、分辨率以及天气条件对洞庭湖水体面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洞庭湖区强降水对洞庭湖水体面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6.
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及沿岸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琎  吴志峰  李少英  王帅帅  张晓诗  高群 《地理科学》2016,36(12):1903-1911
利用遥感、GIS技术对珠江口湾区1960~2012年海岸线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进行监测,通过定量化、空间化方法监测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探究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变迁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海岸线长度由1 134.95 km增至1 508.02 km,在此期间,湾区新增的陆地面积为878.11 km2;从空间上看,广州、珠海及深圳市在珠江口五市中不仅海岸线增长幅度较显著,新增陆地面积也较大; 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建设用地扩张幅度非常大,增长了33.05倍,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是52 a来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遥感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其兵  康世昌  张国帅 《地理科学》2016,36(12):1937-1944
利用Landsat TM/ETM+/8 OLI和HJ1A遥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值,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冰川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北坡13条冰川和南坡15条冰川的雪线高度都呈升高的趋势;从整体上来考察,北坡雪线高度升高值为14 m/a,南坡升高值为4.9 m/a,北坡升高速度比南坡快;自1964年以来,研究区气温升高趋势显著,降水增加不明显,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北坡冰川比南坡冰川经历更大的物质负平衡,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升高率北坡比南坡快所致。  相似文献   
998.
面向地震应急准备的居民地遥感提取及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金香  李亚芳  李帅  王伟  陈勇 《地理科学》2016,36(11):1743-1750
运用灰度共生矩阵、数学形态学等方法提取新疆新源地区高分一号2 m分辨率影像居民地信息,运用目视解译、影像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进行居民地量化分级,为地震应急准备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地震烈度为度及以下区域,埋压主要集中在单层结构为主的建筑区;当地震烈度高于度且造成多层建筑大面积倒塌时,县城等人口密集区为首要救援区;在地震应急准备时,应对交通条件三等区和交通条件四等区重点关注,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点,对山区居民地,应考虑道路毁坏情况,转换救援方式,做好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999.
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由1821.70 km2减少至1675.92 km2,减少145.78 km2,占1978年冰川总面积的8.00%;冰川消融率较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研究区东南向冰川退缩率明显高于西北向,冰川退缩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内有27处冰川在1978-2015年间发生过特殊的前进现象,面积与长度显著增加。其中,木斯塔冰川西侧冰川末端在1996-1998年间前进速度为904 m/a,乔戈里冰川东侧冰川末端在2007-2009年间前进速度为446 m/a,5Y654D0097冰川末端在1978-1990年间前进速度为238 m/a,初步判定这三条冰川为跃动冰川。以10 a为滞后期分析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资料发现:研究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以198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是冰川退缩速率减慢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大陆型冰川性质、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GPS和高精度GAMIT计算软件,沿长江建立了以宜昌、监利、锣山、武汉4个地区的遥感控制点。每个测区采用设置长时间控制点观测,将其与武昌九峰GPS观测点进行联合处理,使得每个控制点的精度高于0.5m,保证了控制点精度满足1m遥感卫星图像的纠正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