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0篇
  免费   740篇
  国内免费   938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1323篇
地球物理   635篇
地质学   1319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207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李创新  马耀峰  郑鹏  亢雄 《地理科学》2011,31(5):620-626
构建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态矩阵模型,基于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与抽样调查数据,在合理划定中国入境旅游典型区域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六大典型区域的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态矩阵,探讨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地域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入境旅游流在中国东部表现为"等级式"集散模式,在中国西部表现为"等级式"与"接触式"并存的集散模式;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地域空间集中性十分突出,且集聚源区域与扩散目的地区域呈现高度重合性,尤其六大典型区域之间的互动关联极其显著;中国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空间的梯级差异化特征鲜明,整体呈现"东—西递进式"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92.
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06)及其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三大经济地带和省际层面考察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即流动人口分布越多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越大,“三资”企业所占的比例越大,同时城市化的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993.
云南旅游非均衡态势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的旅游空间格局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中心四线五区”的局面。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历史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在近年的演替规律和目前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从1998—2006年全省以及六大旅游区所包括的市(州)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应的测算指标表明,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滇中旅游区为中心的“西重东轻”、两极分化的整体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近年来总体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并且云南区域旅游的非均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94.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st 30 years in China, more and more disparities have emerged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t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field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also has been the task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handle. Nevertheless,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mpacts of physio-geographical patterns (PGP)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aper, a quantitative method was adopted to assess the marginal effects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using the partial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The paper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step by step following its key scientific thinking. Total GDP, per capita GDP, primary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secondary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we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s the indicators to reflect the impacts of PGP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uilt by researchers, this study firstly analyzed the temporal impacts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and then explain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t each development s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in China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PGP, and that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rate could be employ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PGP on spatio-temporal disparity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95.
Based on the sand dust storms data and climatic data in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ound sand dust storm originating areas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we analyzed the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dust storm days from 1960 to 2005 as well as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in the Taklimakan region decreased with the elapse of time. Except Ruoqiang and Minfeng, in the other 1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reduces, and in 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Kuqa, Korla, Kalpin and Hotan, the frequency of dust storm events distinctly decreases. The temperature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average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have decreasing trend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and climatic parameters demonstrates that wind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mean wind speed 〉 5 m/s have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with the correlations coefficients being 0.743 and 0.720 (p〈0.01),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strong wind is the direct factor resulting in sand dust storms. Whereas precipitation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ays of dust storms (p〈0.01), and the prior annual precipitation has also negative correl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rior precipitation restrains the occurrence of sand dust storms, but this restraining action is weaker than the same year'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ha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dust storm days, with a correlations coefficient of -0.433 (p〈0.01), which means that temperature change also has impacts on the occurrence of dust storm events in the Taklimakan region.  相似文献   
996.
以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为数据源,FDI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GIS相应粒度多边形的属性结构,构建时态空间数据库。通过属性检索、运算,将所有指标转换成熵降型及值为正,利用频率法将指标测度变换为概率,根据玻尔兹曼熵定理将概率映射为熵,熵再对立变换为有序度,建立基于因子分析的权重矩阵的动态赋权法三维评价模型,进行福建省设区市FDI环境三维评价,从1999~2006年福建省FDI环境发展不平衡格局的动态切入分析地域分异。  相似文献   
997.
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地区合作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入、“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提出等新的发展背景。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吉林省与图们江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并对其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新时期的重点发展战略,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全面参与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998.
河南省区域城乡关联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至今为止的城乡关联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4年的河南省各地区城乡关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河南省的城乡关联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城乡关联程度可以分成4种类型,强关联型、较强关联型、一般关联型和较弱关联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区的城乡关联演进机制表现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经济空间结构形态.基于分析的结论,对不同水平的地区提出不同的城乡关联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99.
在居民购物出行影响下的城市地域结构,主要以方便居民对不同商品按市场、交通原则的出行流量为形成基础.而商户在经营过程中,又要考虑城市地域结构对经济利益差异的影响.城市地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购销双方在地域上动态拟合的过程.从居民购物出行的流量入手,结合中心地理论,对安阳市城市地域结构的等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表明,随着中小城市地域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居民购物出行的线路流量和地域流量都随之发生变化,并带动城市地域结构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遥感蒸散模型的时间重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提出的遥感蒸散模型的时间重建方法考虑了逐日蒸散可能的变化情况, 在阻抗- 彭曼单层模型的基础 上, 将图像去云处理与时间重建结合在一起, 先使用SEBS 能量平衡余项模型获得晴好日的地表阻抗信息, 选择了 叶面积指数LAI 作为反映植被表面阻抗的参量, 通过时间序列谐波分析(HANTS)获得逐日逐像元的LAI 信息, 将晴 好日的阻抗信息扩展至待定日, 并使用因子函数表达了极端温湿条件对植被叶面阻抗的限制作用。使用中科院禹 城站2003 年作物季的大型蒸渗仪数据对模型所得逐日蒸散结果进行了验证。在作物生长季, 模型结果相对于实测 结果表现出了良好的相关性(R2≈0.7), 远优于作为对比的蒸发比不变法。受单层模型假设局限, 方法在裸地及稀疏 植被上的结果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