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1篇
  免费   740篇
  国内免费   938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1323篇
地球物理   635篇
地质学   1320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207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62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49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地形变化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影响的一次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文胜  孙文心 《海洋预报》2002,19(1):97-104
本文以8509台风为例,模拟了因地形变化而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胶州湾口外局部地形变深,在8509台风的情况下,风暴增水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增加,而且对底层风暴潮流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作者使用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在热带 30°S~ 30°N纬带用谐波分析方法分离出超长波之后 ,再采用环流诊断方法 ,发现南海季风区存在地域性环流系统。文中给出冬、夏季风期该系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和相应的热源分布 ,讨论了该地域性环流系统对南海季风气候及其异常的作用 ,并探讨夏季风爆发北部先于南部的一种可能的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43.
9810号台风期间厦门近岸海域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8年10号台风期间及台风解除后一周内,对九龙江口和西海域表层水中总磷(T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颗粒态磷(PP)、颗粒态无机磷(PIP)和颗粒态有机磷(POP)进行了为期9d(10月26日至11月3日)的现场观测。根据观测结果,讨论了台风对上述各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的影响,认为台风伴随的增水、入海径流量的骤增和底质再悬浮的加剧导致表层水体中各形态磷含量的短期增加。  相似文献   
44.
基于GIS的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经济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忽略空间相互作用的传统区域经济分析手段和方法开始显现出一些明显的不足。而GIS在处理和分析区域地理数据上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为此我们引入GIS工具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相较于传统的分析手法有了很大改善。本文以江西省区域经济数据为例,设计了一个基于GIS的区域经济统计分析系统,并利用Arcob-jects二次开发控件结合VB可视化编程语言,实现了大部分区域经济统计分析功能,最后并将结果进行网络发布。研究结果表明将GIS引入到区域经济统计分析中,更能正确、有效的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联系,为区域经济研究决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45.
贵州中东部剩余重力异常与区域矿产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1:20万剩余重力异常,结合航磁、物性、地质等资料,初步圈定区内隐伏、半隐伏岩浆岩体,对研究与重力异常、岩体分布关系密切的矿产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成因,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6.
用MapGis实现区域化探数据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VB程序,把区域化探数据点位信息转化为MapGis明码格式的点文件,再与化探数据连接,完成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笔者以河北省1∶20万区域化探数据为例,建立了省级区域化探空间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在MapGis上进行空间分析———点对地质区的相交分析、条件查询、缓冲区分析等,实现了基于空间和地质条件约束的数据查询,解决了与成矿有关的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47.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peak density (NmF2) and its height (hmF2) are of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 Ne (h) and may be indicative of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ionosphere, especially those due to geomagnetic storms. Such parameters are often estimated using models such as the semiempirical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 (IRI) models or are measured using moderately priced to expensive instrumentation, such as ionosondes or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have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mapping high-resolution ionospheric structures, which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ionospheric response to geomagnetic storm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how 3-D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were produced from data of the dense permanent Korean GPS network using the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These profiles are verified by independent ionosonde data. The responses of GPS-derived parameters at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to the 20th November 2003 geomagnetic storm over South Korea are investigated. A fairly large increase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at the F2-layer peak (the NmF2) (positive storm) has been observed during this storm,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uplift in the height of the F2 layer peak (the hmF2). This is confirmed by independent ionosonde observ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F2-layer peak height uplift and NmF2 increase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 eastward electric field, and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O/N2 ratio obtained from the GUVI instruments aboard the TIMED satellite. It is also inferred that the increase in NmF2 is not caused by the changes in neutral composition, but is related to other nonchemical effects, such as dynamical changes of vertical ion motions induced by winds and E × B drifts, tides and waves in 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 region, which can be dynamically coupled upward to generat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and oscillations.  相似文献   
48.
太湖流域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的重建:以Pb、Cd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太湖是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型浅水湖泊,通过对4个代表太湖不同沉积环境的湖底沉积剖面的137Cs和210Pb沉积定年,重建太湖湖底沉积物和太湖来水流域土壤Cd、Pb的污染历史。结果显示:1980年以前,太湖底积物中Cd、Pb含量与流域内的自然背景含量相当,1980年以后,湖底沉积物中的Cd、Pb含量显著增高,这与我国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起始时间基本一致,推测工业化进程是湖底沉积物中Cd、Pb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900年以来太湖湖底沉积物中累积含有Cd和Pb分别为146t和25980t,其中苕溪来水提供的Cd和Pb分别为40t、6777t,宜溧河来水提供的Cd、Pb分别为36t、6023t,其他来水(洮、滆、运河)提供的Cd、Pb分别为71t、13179t,其他来水是太湖Cd、Pd累积的主要输入途径。Cd、Pb累积的高峰期为20世纪80—90年代,1980年以来,运河来水Cd、Pb的输出通量为28.26t、3419t;苕溪流域Cd、Pb的输出总量分别为13.70t、1585t,其中人为源的Cd、Pb为8.90t、610t,人为源输出的Cd、Pb通量占总输出量的64.96%和38.47%;宜溧河流域Cd、Pb的输出总量分别为10.09t、1063t,人为源的Cd、Pb分别6.96t和500t,人为源输出的Cd、Pb通量占总输出量的68.68%和47.08%,表明太湖流域人类活动所导致的Cd已超过自然剥蚀过程,因此削减工业化进程中的Cd、Pb排放总量,控制太湖运河来水的输出通量是改善太湖底积物Cd、Pb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9.
湖北省农业资源数据库系统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信息化建设力度日益加大,以湖北省农业区划成果资料为基础,结合3S技术,分析了用户需求和系统功能.提出了湖北省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了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最后介绍了数据库系统运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区域矿产评价模型——以赤峰红花沟金矿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中,区域矿产评价模型包括远景区圈定要素组合、远景区优选要素组合、矿床数估计要素组合和资源量估算要素组合,它们成功地解决了矿产预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问题.通过对赤峰燕山期红花沟式岩浆热液型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预测,共圈定远景区11个,其中A类远景区4个,B类远景区3个,C类远景区4个;预测潜在矿床数8个,潜在资源量306.532 t.本区该类型金矿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很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