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9篇
  免费   813篇
  国内免费   821篇
测绘学   486篇
大气科学   882篇
地球物理   911篇
地质学   1593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95篇
自然地理   216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340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IASPEI推荐的宽频震级计算公式MBB,重新量取并计算北京地震台1993—2003年(数字宽频地震记录系统与模拟地震仪器记录并行时期)的MBB、MSK、MKIRNOS震级,并分别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震级MCENC进行震级偏差比较。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宽频带垂直向速度型面波震级的MBB,震级偏差在震中距0°—180°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稳定性,且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级偏差最小。遂利用最小二乘法,采用IASPEI公布的宽频带面波震级计算框架,拟合出北京地震台宽频震级公式。  相似文献   
992.
使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利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2010年8月—2013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讨论仙游震群序列的变化特征。定位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主要围绕金钟水库蓄水区周缘活动,震源位置和深度表现出一定时空阶段性分布特征,并具有一定水库地震性质。  相似文献   
993.
通过沈阳台记录到20个壳内近震和26个营海岫地区近震,利用s 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重新计算这46个近震的震源深度,并和国家台网中心结果及辽宁台网中心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沈阳台记录到的s Pn震相可用于计算震源深度,计算得出的深度与国家台网中心及辽宁台网中心所测定深度基本相近,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994.
黄骅埕古1井自2007年进行模拟静水位观测以来,曾出现多次水位异常变化,本项目通过对埕古1井水位资料与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和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综合分析,认为该井的水位异常变化与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埕古1井所处的部位是该地区的一个应力敏感点。  相似文献   
995.
基于中国1:100万植被图和1:600万植被区划图, 按照通用陆面模式CLM植被功能型分类标准, 制作了可用于CLM及RegCM4区域气候模式的25 km×25 km分辨率的中国高精度土地覆盖数据(简称VEG数据). 相比CLM默认使用的土地覆盖数据(简称ORG数据), VEG数据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土地覆盖局地特征, 还纠正了ORG数据中裸地和农作物的比例偏高、 灌木的比例偏低等误差. 对比使用两套土地覆盖数据的RegCM4多年连续积分结果, 分析了不同土地覆盖分布对气温、 降水等的影响, 并从地表能量收支的角度给出影响机理解释. 结果显示: VEG数据的使用, 使得模式对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提高, 模式在南部区域偏干偏冷的系统误差有所减弱; 采用VEG数据后, 由于粗糙度、 反照率等下垫面参数的改变及云量的变化, 使得地表能量收支发生显著调整.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与湍流通量和长波辐射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主要源自粗糙度引起的湍流通量增加、 以及云量引起的向下净长波辐射增加. 而在中国中部和南部, 短波辐射变化更为明显, 它与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相一致. 基于所制作的土地覆盖数据, 可广泛应用于CLM模式在中国区域的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996.
猪毛菜在不同降水条件下的水分来源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星  陈辉  陈同同  韩璐 《冰川冻土》2015,37(5):1396-1405
通过测定大柴旦与都兰地区猪毛菜木质部水分及其不同潜在水源的稳定性氢氧同位素值,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水分来源对猪毛菜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大柴旦地区大气降水线为y=7.565x+4.796(R2=0.908),都兰地区大气降水线为y=6.005x-7.856(R2=0.7391),说明两个地区都存在较强的蒸发作用.但是,都兰地区较大柴旦风速大,温度高,雨水蒸发速度快,造成雨水δ18O偏高,形成比大柴旦地区斜率更小的当地大气降水线.大柴旦和都兰地区的猪毛菜,在两个样地的用水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降水较少的大柴旦地区,猪毛菜以土壤水为主要水源.在降水较多的都兰地区,则以降水为主要水源.就其对土壤水的使用情况来看,大柴旦的猪毛菜多利用深层土壤水,而都兰地区的猪毛菜却对表层土壤水利用比例较大.两地猪毛菜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都存在对利用水源的转换现象.为适应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猪毛菜根据不同水源调节利用比例.降水格局的改变将导致猪毛菜的水分利用策略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7.
针对现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模型及其相应计算理论存在的问题,基于有限差分法的原理,提出了改进的锚索桩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根据实际的施工和受力过程,该模型包括预应力施加和滑坡推力作用两个阶段,通过滑坡推力分布形式的改进和桩锚协调变形方程的修正来真实反映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主动式受力特点。同时利用Matlab编制成相应的计算程序进行算例验证,并同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改进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计算程序充分考虑了预应力施加这一锚索桩特有的过程所带来的影响,且在计算中不必将锚索拉力等效为在桩顶处施加的剪力和弯矩。另外还可对桩前滑面以上存在任意厚度滑体和任意复杂地基条件的情况进行合理地设计计算,相对于目前已有的计算理论,该改进方法更加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探讨日本MW 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相似文献   
999.
四川大梁子和天宝山铅锌矿床地球化学差异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矿床宏观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讨论,认为天宝山和大梁子矿床是构造-岩浆-热液形成的矿床,形成于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诱发的陆内造山有关.天宝山和大梁子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是构造-岩浆-热液运移路径所在地质环境的差异所致,反映了双会地区在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沿构造带走向所形成的地质环境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北极地区地质构造及主要构造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带、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海西造山带、晚中生代的上扬斯克造山带、新西伯利亚造山带与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带。根据北极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显生宙以来经历的构造事件大致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运动,致使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地块碰撞造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运动,在劳伦古陆周边形成规模巨大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造山形成海西造山带;北极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裂离加拿大边缘,侏罗纪加拿大海盆开始张开;早白垩世,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继续与西伯利亚碰撞,阿纽伊洋(Anyui Ocean)消亡,形成上扬斯克-布鲁克斯造山带。受北极调查程度影响,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