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2篇
  免费   679篇
  国内免费   656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509篇
地球物理   1157篇
地质学   1436篇
海洋学   536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325篇
自然地理   50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张江勇  余克服 《地质论评》2008,54(3):362-372
珊瑚骨骼生长有年、月、日周期,能够当作古生物钟来记录地质历史。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年周期的发现对后来的珊瑚古气候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又发现世界各热带海域的珊瑚存在多种多样的骨骼密度变化模式,起先常从珊瑚的生长环境中寻找骨骼密度变化的控制因素,但是没有成功,从80年代后期,部分学者试图从珊瑚骨骼构架本身出发、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骨骼密度条带之间的关系来探求骨骼密度变化的机理,并提出了一个可以解释大多数块状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变化模式的骨骼生长模型。块状珊瑚软体层厚度是一个十分重要但至今仍没引起足够重视的珊瑚生长参数,它相对于骨骼线性生长率的变化影响着骨骼密度变化模式。骨骼钙化作用和虫黄藻光合作用的相互关系还存有争议,珊瑚骨骼钙化机理仍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992.
Summary  A tensile fracture of about 1 m in length was created by indenting wedges in a block of granite, and the heights of the two fracture surfac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large, non-contact surface profile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a laser profilometer to determine the aper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fracture.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perity heights, the initial aperture (the aperture when the surfaces are in contact at a single point), and the size effect on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f the fracture surface and the spatial frequency shows linearity on a log–log plot and thus the fracture surfaces can be assumed to be fractal objec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wer spectral of the initial aperture becomes almost constant for wavelengths greater than about 100 mm. Thus, the matedness between the two surfaces of a fracture of 1 m monotonously increases with wavelength.
2.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initial aperture increases with fracture size until the fracture size is about 200 mm, beyond which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s almost independent of the fracture size.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an initial aperture still increases when the fracture size exceeds 200 mm, since the initial aperture depends on the minimum value of the aperture, which decreases with the number of data points.
Authors’ address: Dr. Kiyotoshi Sakaguchi, Graduat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Tohoku University, 6-6-20 Aramaki-Aza-Aoba, Aoba-ku, Sendai 980-8579, Japan  相似文献   
993.
Reactive tracer tests are performed to derive flow, transport and in situ biodegradation paramet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3D simulation of a reactive tracer test using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Fifty different equally probable aquifer realizations were generat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of 107 boreholes in an area of 62,500 m2. One realization was chosen for the reactive transport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roundwater flow modeling and on particle tracking calculations for the site. Field velocities at the site vary between 0.4 and 3 m/d. The transport of the reactive tracers deuterium ring labeled toluene-d5 and fully deuterated toluene-d8 was simulated and first-order biodegradation rates of 0.017 d−1 for toluene-d5 and 0.012 d−1 for toluene-d8 we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994.
Following an earlier recognition of degraded monthly geopotential recovery from GRAC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due to prolonged passage through a short repeat (low order resonant) orbit, we extend these insights also to CHAMP (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and GOCE (Gravity field and steady 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 We show wide track-density variations over time for these orbits in both latitude and longitude, and estimate that geopotential recovery will be as widely affected as well within all these regimes, with lesser track density leading to poorer recoveries. We then use recent models of atmospheric density to estimate the future orbit of GRACE and warn of degraded performance as other low order resonances are encountered in GRACE’s free fall. Finally implications for the GOCE orbi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5.
针对传统算法在反演概率积分法参数时易发散且难以获得全局最优解的问题,提出利用自适应人工蜂群算法反演概率积分法参数。根据该算法在求解过程中收敛速度快,获得全局最优解的特点,将参数反演问题转化为组合优化问题,建立了自适应人工蜂群算法的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反演流程,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自适应人工蜂群算法反演概率积分法参数精度高,较最小二乘法和模矢法拟合效果好,可应用于矿山开采沉陷预计。  相似文献   
996.
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接收机附近的反射、衍射、干扰信号等所造成的多路径效应是影响定位的主要误差来源。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的振荡是由多路径信号叠加在直接信号上引起的,基于此原理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检测和缓解多路径误差的方法。本文通过谱分析的方法对多路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多路径与信噪比之间的相关性,对基于信噪比检测和缓解多路径误差的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说明。实验表明:多路径和信噪比振荡值的时间序列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能够利用信噪比观测值削弱多路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基于GIS的榆林市乡镇地名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的网络公开地名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获得榆林市乡镇级居民地地名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地名数据进行统计分类,引入地名密度和地名点距离的指标,运用GIS的分析方法,对榆林市乡镇级地名数据进行景观分析。研究得出:榆林乡镇地名从东南向西北部递减,并且呈现出聚集的分布特征;榆林市的自然人文特征直接体现在其主要地名分类的分布上,山水类地名的分布反映了榆林西北部沙漠干旱,东南部黄土丘陵、河流较密的自然特点,姓氏、军事类地名的分布则反映了榆林市的移民文化、多民族混居的民族特色,以及古代军事价值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8.
张蕾  吕厚荃  王良宇 《气象》2017,43(2):189-196
针对中国247个农业气象土壤水分观测站点1981 2010年逐旬土壤重量含水量、逐年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和土壤容重,考虑地区气候特点和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水分极值和水文常数关系理论,制定了土壤水分观测历史数据集质量控制方法,对土壤水分数据奇异值进行分析与校正。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观测历史资料中,奇异值问题可以归结为人工录入误差、多地段水文常数混用误差和年际变化异常;土壤重量含水量数据异常问题归结为小于风干土含水量和大于理论饱和含水量的极端情况。通过对历史数据集质量控制后,可以对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进行有效推广应用,为针对土壤水分的研究提供重要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9.
武汉市城市空间集聚要素的分布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不同城市要素的集聚现象具有不同的空间模式,定量化研究城市要素集聚模式的差异和联系对于理解城市发展机理、合理制定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为例,获取不透水表面、商业服务业网点(POI)、人口、容积率、城市道路等城市要素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识别城市主次中心,从城市要素的分布形态、集聚程度、集聚模式等来研究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研究发现,武汉市呈现“一主七副”的多中心结构,各城市要素从城市中心向外呈反S型的圈层递减。采用集聚度指数衡量城市要素的集聚水平,结果显示商业POI、人口密度的集聚程度最大,其次是容积率、道路密度、不透水表面占比。高度集聚的商业POI、人口密度呈现出点状模式与带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中度集聚的道路密度、容积率呈现点状模式、环状模式与轴状模式相结合的分布模式,低度集聚的不透水表面密度主要表现为环状模式。城市中心的吸引、立体空间开发等促进了城市要素的向心集聚,交通干线、稀缺景观资源的廊道效应等重塑了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1000.
武汉市道路结构与商业集聚空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宇瑶  焦利民  许刚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1349-1358
城市道路结构是影响城市商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对于商业布局和道路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模型计算道路结构指标,采用GIS核密度法计算2014年商业兴趣点(C-POI)密度以分析商业集聚的空间结构,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道路结构变量与商业集聚程度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①道路结构指标中,与商业集聚关联最强的是道路全局集成度。在各商业类型中,与道路结构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金融保险服务集聚。②道路连接值和全局集成度值分别与商业POI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总深度值与商业POI密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呈现“高—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商业POI密度随控制值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商业集聚分布呈现为“核心—过渡区—边缘区”的多核心多层次结构,“高—高”集聚与“高—低”集聚模式集中分布于“核心”及其附近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