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603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A previous multiple-AGCM study suggested that Indian Ocean Warming (IOW) tends to warm and weaken the southern polar vortex.Such an impact is robust because of a qualitative consistency among the five AGCMs used.However,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modeled strengths,particularly in the stratosphere,with those in three of the AGCMs (CCM3,CAM3,and GFS) being four to five times as strong as those in the two other models (GFDL AM2,ECHAM5).As to which case reflects rea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not only for quantifying the role of tropical ocean warming in the recent modest recovery of the ozone hole over the Antarctic,but also for projecting its future trend.This issue is addres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rough comparing the models' climatological mean states and intrinsic variability,particularly those influencing tropospheric signals to propagate upward and reach the stratospher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fferences in intrinsic variability of model atmospheres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difference.Based on a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s,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impact in the real world may be closer to the modest one simulated by GFDL AM2 and ECHAM5,rather than the strong one simulated by the three other models (CCM3,CAM3 and GFS).In particular,IOW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may have dynamically induced a 1.0℃ warming in the polar lower stratosphere (~100 hPa),which canceled a fraction of radiative cooling due to ozone depletion.  相似文献   
102.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测绘高新技术和先进测绘设备的广泛应用,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且部分完成的情况下,地理国情监测的条件日益成熟。本文主要选择政府和有关部门关注的相关方面,结合地理国情的要素,从6个方面进行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3.
北半球平流层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3-1985年北半球的平流层臭氧观测资料,采用自然平交分解方法,初步分析了北半球、特别是东亚地区大气臭氧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北半球大气臭氧的空分间分布可能与下垫面的性能有关;(2)东亚地区大气臭氧的时间分布主要具有2年和11年变化的周期特征,这与太阳黑子的准2年和准11年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3)北美地区的臭氧变化则主要包含4年和7年的周期变经成分。  相似文献   
104.
李厚芝 《测绘科学》2007,32(6):137-139
GPS测量目前在三峡库区变形监测应用较为广泛,但常规数据处理中,网平差这一步骤导致了因某点测量误差偏大而导致的整个监测网中其他监测点测量误差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介绍了单基线向量解算法,并利用该方法对长屋滑坡2005年3月-2007年3月的监测点数据进行解算,提出了该方法能减少测量误差和内业工作量,并能运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105.
陈林靖 《地质与勘探》2023,59(3):637-646
环境温度变化导致基坑支护结构内支撑轴力和变形过大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福州地铁6号线潘墩站坑中坑工程为例,选取该基坑代表性区段采用ABAQUS程序及邓肯-张模型对其开挖和支护全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并将分析结果与现场部分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及其材料参数取值的可靠性。同时,利用所建模型着重分析当地可能的季节或昼夜温差变化幅度内支撑轴力及围护墙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完成后,温度变化时支撑轴力与温度呈线性相关关系,轴力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外坑的首道支撑上,此时围护结构整体向坑内或坑外运动,且地连墙侧移受温度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基坑开挖深度以上。不同开挖阶段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效应相差较大,潘墩站最不利工况发生在最后一道支撑架设完毕后,此时地连墙水平位移增量及轴力变化幅度最大,温度效应最明显。该研究成果对类似软土基坑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6.
骆冠勇  钟淼  曹洪  潘泓 《岩土力学》2022,43(Z2):563-574
相对于其他土层,盾构在富水砂层中掘进的风险更大,但目前盾构掘进引起砂层变形的机制并不清楚。依托广州某电力隧道项目,选取一典型富水砂性地层断面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进行高频率、近距离的监测,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可供类似的工程参考:(1)富水环境下,相对于均质砂层,隧道处于粉砂+粗砂地层组合更容易发生渗透破坏。此情况下,粉砂层在承受更大渗透力同时,又受粗砂层强烈补给供水,非常容易被侵蚀甚至掏空。(2)地层均匀损失与局部集中损失引起地层扰动规律有较大的不同。地层均匀损失时由于拱效应没集中局部损失的强,其扰动范围、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均更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的位置与地层损失的非均匀化也密切相关。地层均匀损失时,隧道两边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隧道高程范围内;但地层非均匀损失(隧道顶部局部塌落)时,发生最大的水平位移的位置会明显上移。(3)渗透力的作用使得地层扰动范围扩大。(4)地层损失率受注浆影响严重,隧道附近大,地表最小,隧道上方土体呈松散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7.
近年来武汉市臭氧污染日益严峻,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瓶颈,弄清臭氧及其前体物非线性关系是臭氧防控的关键和基础.本研究基于武汉中心城区2018年4—9月臭氧及其前体物在线观测数据,分析出武汉市臭氧浓度受前体物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观测期间武汉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32.5×10-9,烷烃是武汉市VOCs的主要组分,其次是含氧VOCs (OVOCs)和卤代烃.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定量分析臭氧与前体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削减VOCs会引起臭氧生成潜势的显著下降,而削减氮氧化物则会使臭氧生成潜势升高,说明武汉市臭氧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在人为源VOCs中,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最高,是影响臭氧生成的关键组分.  相似文献   
108.
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个耦合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WACCM3)研究了地表甲烷排放增加对平流层水汽和全球臭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地表甲烷的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达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A1B排放情景中2050年的值),平流层水汽体积分数将平均增加约0.8×10-6.南半球平流层甲烷转化为水汽的效率比北半球高.在北半球平流层中,1mol甲烷分子可以转化为约1.63mol的水汽分子,而在南半球1mol甲烷分子大概可以转化为约1.82mol的水汽分子.甲烷排放增加50%将使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臭氧柱总量增加1%-3%,使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近8%,而秋季(南半球春季)南极地区臭氧柱总量增加幅度可高达20%,南极臭氧的这种显着增加主要是由于甲烷增加造成的化学反馈所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甲烷增加引起的臭氧变化主要与甲烷氧化导致的水汽增加有关.研究还表明,未来甲烷排放增加对臭氧的恢复作用其实与溴化物排放的减少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9.
Abstract

An intercomparison of the Väisälä MicroCora system used in the Automated Shipboard Aerological Program (ASAP) and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ervice upper‐air system (GMD/ADRES) was conducted in May‐June 1983. Thirty‐three paired ascents were made. The ASAP system dry‐bulb temperatures averaged 0.3°C warmer. For the lowest 100 mb, the dew‐poi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SAP ‐ GMD/ADRES) was near ‐1°C whereas for the 780–500 mb layer, the difference was 1°C. The wind component mean differences averaged were small but with a 4 m s?1 standard deviation.  相似文献   
110.
The drilling parameter monitor is an important tool in drilling engineering applied to monitoring drilling process,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rilling machine parameter monitors, the metering scheme for vehicle-loaded drilling parameter monitor was designed. By using detection system for MSP430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SCM) in combination with peripheral circuit such as sensors, the drilling-rig control system was obtained to detect, and for every parameter in real-time display in order to keep operating the drilling rig status.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drilling parameter monitor reaches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can be applied to drilling engineering monitoring, which has characters such as simple structure, high credibility and low c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