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5篇
  免费   905篇
  国内免费   1728篇
测绘学   1126篇
大气科学   3327篇
地球物理   432篇
地质学   510篇
海洋学   297篇
天文学   115篇
综合类   243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304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91.
“96.8”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青文  张迎新 《气象》1997,23(10):39-43
1996年8月3-5日河北省的西南部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过程。此次特大暴雨,主要是8608号台风登陆后减弱为低气压西北上,副热带高压加强西进,低层从东北部有弱冷空气扩散南下,在暴雨区域形成湿斜压锋区,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致使台我低压北方形成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所致。  相似文献   
92.
冯桂力  陈文选  刘文 《气象》1997,23(12):3-8
利用二维雹云模拟济南地区1996年7月24日出现的一次冰雹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对雹云26个主要微物理过程双参数化较细致地描述对流过程的热,动力反馈和微物理特点2。根据计算结果,对该次冰雹过程进行了AgI催化试验,结果得出在云发展初期对暖底雹云实施高浓度的冰晶催化,可起到减少地面冰雹和增加地面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何立富 《气象》1997,23(12):24-28
利用热带天气图,日本GMS卫星云图,ECMWF格点风场资料,对澳大利亚东南部持续性降水的两类主要天气过程,热带云涌-冷锋尾流气旋锋生过程和阻塞反气旋北侧回流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从云型演变,环流形热,热带流场等方面揭示了澳大利亚东南部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为业务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天山地区SAR数据雪盖制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震  曾群柱 《冰川冻土》1996,18(4):366-372
在分析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机理及雪盖参数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利用航天飞机搭载的成像雷达(SIR-C)获取的天山C波段、多极化SAR数据,进行提取雪盖信息的实验。数据通过预处理、散射系数图像的计算、去噪、入射角改正等处理后,利用BAYES监督分类方法产生该地区的雪盖分类图。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多波段、多极化SAR进行雪盖制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
探地雷达地下界面成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Maxwell方程,根据雷达波在介质中的高频传播特性,导出雷达波满足的波动方程。由此求出波速扰动量的成像公式,利用小波变换分析下界面的奇异性,从而达到雷达信号地下界面成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探地雷达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肖兵  周翔  汤井田 《物探与化探》1996,20(5):378-383
作者对近年来探地雷达的技术发展及新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在详细分析探地雷达方法原理、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探地雷达系统结构的思路;同时,针对探地雷达工作中的高噪声和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移植的不适应性,提出了探地雷达地下界面高分辨率成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7.
地质雷达及其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杜树春 《物探与化探》1996,20(5):384-392
本文结合近几年联邦德国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地质雷达在环境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作了简要总结,文中并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8.
采用RAMAC/GPR探地雷达对机场跑道传力杆进行探测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机场工程质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
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地质雷达探测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简述地质雷达探测原理的基础上, 分析了巷道围岩松动圈雷达探测的可行性。结合华丰矿巷道围岩松动圈探测实例, 提出了松动圈雷达探测方法、图像分析及探测结果应用。结果表明, 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巷道围岩松动圈是可行的, 可以用于指导巷道围岩的锚杆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100.
In this study radar, surface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simulations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inland penetrationand intensity of the sea breeze during various large-scaleflow regimes along the curved coastline of the Carolinas,U.S.A. 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 flow directionrelative to the curved coastlin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on the sea-breeze evolution.Overall, during northerly flow regimes alongthe curved North Carolina coast, observations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sea-breezefront has a tendency to remain close to the south-facingcoast. During these same flow regimes the frontmoves further inland relative to the east-facingcoast. The sea-breeze front during westerly flowcases progressed further inland relative to the southcoast and less so from the east-facing coastline.South-westerly flow allows the sea breeze to moveinland from both coastlines but the coastal shapeinfluence makes the inland penetration less fromthe easterly facing beaches. During periods of lightonshore flow (south-east), the sea breeze movesconsiderable distances inland but is not discernableuntil later in the afternoon. The simulations indicatedthat the sea-breeze intensity is greatest (least) when thelarge-scale flow direction has an offshore (onshore)component. Model result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strong front well inland in the late afternoon duringlight onshore flow. Also noted was that the simulatedsea-breeze front develops earlier in the afternoon duringoffshore regimes and later in the day as the large-scaleflow becomes more onsh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coastline shape and coast-relative flow direction are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how the sea-breezecirculation evolves spati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