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458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4 毫秒
51.
Deep convection systems (DCSs) can rapidly lift water vapor and other pollutants from the lower troposphere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The main detrainment height determines the level to which the air parcel is lifted. We analyzed the main detrainment heigh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outhern slope based on the CloudSat Cloud Profiling Radar 2B_GEOPROF dataset and the Aura Microwave Limb Sounder Level 2 cloud ice product onboard the A-train constellation of Earth-observing satellit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DCS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outhern slope have a higher main detrainment height (about 10?16 km) than other regions in the same latitude. The mean main detrainment heights are 12.9 and 13.3 km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outhern slope, respectively. The cloud ice water path decreases by 16.8% after excluding the influences of DCSs, and the height with the maximum increase in cloud ice water content is located at 178 hPa (about 13 km). The main detrainment height and outflow horizontal range are higher and larger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west of the southern slope, and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an that over the northwe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main detrainment height and outflow horizontal range are lower and broader at nighttime than during daytime.  相似文献   
52.
京津冀地区低层局地大气环流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佩生  朱蓉  范广洲  李泽椿  王月冬 《气象》2019,45(3):381-394
本文采用2007-2016年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和15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定义了局地风场表征风速,研究京津冀平原地区局地大气环流日变化的气候特征,并对区域大气污染及其输送的影响进行分析。此外,对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1月7日北京地区跨年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个例分析。得到结论:京津冀平原地区低空风场变化是天气系统与局地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山谷风环流致使太行山和燕山沿线平原地区大气边界层内的长年主导风向为偏北和偏南;太行山和燕山沿线地区山谷风环流本身呈顺时针旋转的日变化特征,夜间至早晨谷风转向山风,午后至夜间山风转向谷风;在午后谷风向山风转向期间,容易形成沿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自南向东北的"弓形"气流输送通道,此气流输送通道在1月于21时左右形成,持续时间大约3 h,在7月于18时左右形成,持续时间可达9 h;冬季午后至晚间盛行谷风时,受山体的阻挡,污染物容易在山前累积,导致污染浓度增高;夏季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后半夜。  相似文献   
5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雾-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雾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雾-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雾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4.
55.
Abstract

Abstract Accurate applica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dispersion model requires that specially designed experimental studies are performed in the river reach under consideration. Such studies are usually very expensive, so 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longitudinal dispersion coefficient,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various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numerous empirical formulae based on hydraulic and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s a parameter estimation technique. Five different cases were considered with the network trained for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input nodes, such as channel depth, channel width, cross-sectionally averaged water velocity, shear velocity and sinuosity index. In the case where the sinuosity index is included as an input node, the results turned out to be better than those presented by other authors.  相似文献   
56.
胡昌新 《水科学进展》1994,5(4):280-286
根据感潮河流的水流特性,研制了准动态水质回荡模型,并利用相似的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对其进行求解,提出了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该模型适用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变化分析,经黄浦江干流氨氮浓度资料验证,成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57.
本文对1986年1月北京地区Pc3地磁脉动进行了偏振特征的分析,分别找出了北京地区Pc3地磁脉动在磁静日期间和磁扰日期间偏振旋转方向随地方时变化的规律,以及偏振主轴方向随地方时变化的规律。 根据Pc3地磁脉动的偏振分析,可以了解北京地区Pc3脉动的激发机制,为进一步磁层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与一般的测量控制网相比较,变形监测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要求对于所要监测的变形向量具有尽可能高的灵敏度,这就导致了在变形监测网的设计中,除了考虑精度、可靠性等准则外,还要分析和考虑网的灵敏度。本文通过对变形监测网的灵敏度分析,说明监测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以“铀矿区域评价准则”为依据,试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比值法,铀对钍(钾)的区域相对场法和铀成矿有利指数法,对我国YW-10和YW-10B两个测区的区域航空γ能谱场进行了地球化学解释及预测方法的研究,与已知矿区660测区从宏观上做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γ能谱参数在走向长270km,宽50—70km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对了解成岩时原始铀的分布及后期铀的地球化学活动规律,估计成岩、成矿阶段铀源岩可能提供的生铀量,识别铀成矿有利地区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60.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调整和转变.作者在全面分析河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自然条件的过渡性是影响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本底因素;土地、水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并且开发利用强度高成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刚性限制因素;生态环境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是主体功能区划分尤其是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划定作用显著;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全省经济的高增长势头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是主体功能区划分需要把握的重要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