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0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743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860篇
地球物理   457篇
地质学   586篇
海洋学   379篇
天文学   988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22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t Gravity anomalies on a2.5 ×2.5 arc-minute grid in a non-tidal system were derived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multi-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North and east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were computed from altimeter-derived sea surface heights at crossover locations, and gridded onto a 2.5 × 2.5 arc-minute resolution grid. EGM96-derived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and gravity anomalies gridded into 2.5 × 2.5 arc-minute resolutions were then used as reference global geopotential model quantities in a remove-restore procedure to implement the Inverse Vening Meinesz formula via the 1D-FFT technique to predict the gravity anomalies over the South China and Philippine Seas from the gridded altimeter-derived components of deflections of the vertical.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altimeter-derived and the shipboard gravity anomalies showed that there is a root-mean-square agreement of 5.7 mgals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72.
辽宁东五家子金矿矿脉含矿性评价标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东五家子金矿的矿脉由蚀变岩和石英脉透镜体构成,可采矿体均为硫化物石英脉型.工业矿脉中,石英为烟灰色,发育他形、半自形的细粒黄铁矿等硫化物,有较大规模的矿体.矿化脉中,石英为乳白色,发育粗粒、自形的浅色黄铁矿,无可采矿体.在工业矿脉、次要矿脉、矿化脉的蚀变岩和石英脉样品中,Au,Hg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有明显区别.用石英脉样品的As-Ni-Ba图解和蚀变岩样品的Au-Ag-Ba图解预测,矿区外围的西沟1号脉和西沟3号脉属于工业矿脉.  相似文献   
73.
北京市土壤Hg污染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土壤Hg异常/污染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文章对北京市近1000km2范围内的地表土壤、壤中气、大气干湿沉降、大气颗粒物、大气中的Hg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查明北京地表土壤Hg平均含量为0.41mg/kg,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的Hg平均含量为0.194mg/kg,壤中气Hg的平均含量为559.65ng/m3,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的Hg含量分别为0.59和0.67ng/m3,大气中的Hg平均含量为3.13ng/m3。北京市自2000年起实现了由燃煤转变为燃气的减排措施,导致干湿沉降物中的Hg沉降通量显著减少,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g的沉降通量1.837mg·m-2·a-1,北京市城区(近1000km2)Hg全年沉降为1837kg,空气中总Hg浓度由1998年的8.3~24.7ng/m3下降到2006年的3.13ng/m3,大气颗粒物中Hg含量由2003年的1.18ng/m3下降到2006年的0.59ng/m3(PM10)和0.67ng/m3(PM2.5),表明北京市煤改气减排措施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Hg的存在形式研究,发现土壤中有硫化物(辰砂)及各种Hg盐(HgCl2)的含Hg矿物,Hg也可以各种吸附方式或壤中气方式存在。研究证实北京壤中气Hg与大气Hg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131,R=0.267,p<0.01),表明壤中气Hg是大气Hg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2005年地表土壤总Hg与Hg释放速率的线性方程估算,土壤Hg平均释放速率为102.42ng·m-2·h-1,2005年土壤释放进大气的Hg通量为936.70kg。在查明土壤中存在大量辰砂矿物的同时,还分布有大量具有高温熔融特征的金属微球粒和玻璃质微球粒,证明燃煤和冶金烟尘是地表土壤Hg的主要来源。土壤中Hg、S、pH和辰砂颗粒浓度在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表明,碱性条件下,土壤中高含量的S和Hg是辰砂形成的重要原因。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北京市I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面积为176km2,Ⅱ级为808km2,Ⅲ级为24km2,超Ⅲ为36km2。Ⅲ级、超Ⅲ级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城南(长安街为界)大气Hg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城北,在北四、北五环之间的部分地区,大气颗粒Hg的环境质量为Ⅲ级或超Ⅲ级。在地表土壤Hg含量较高的中心城区,居民每天因呼吸摄入的Hg高达364ng,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每年实现10%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北京市未来50年土壤Hg含量的时空演变趋势预测,预测2050年北京因干湿沉降带来的Hg输入量为16.03kg,地表土壤释放Hg的输出量为37.36kg,明显大于Hg的输入通量,土壤Hg的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预测到2040年Ⅲ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区域将完全消失,到2060年以Ⅰ级土壤为主。  相似文献   
74.
河北省白洋淀洼地环境地球化学物源判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河北省白洋淀洼地是一个大型天然平原洼地,在洼地的深、浅层土壤中均发现了以Cu、Pb、Zn、Cd为主的多变量地球化学异常。运用地球化学特征法、参考元素法及多元统计法,对深、浅层土壤Cu、Pb、Zn、Cd异常的性质和成因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深层土壤异常与特定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有关,以自然地质作用成因为主,而浅层土壤异常具有典型的二元叠加特征,以人为源的输入为主。  相似文献   
75.
针对大样本集的训练问题和动态训练样本的模型更新问题,提出了动态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已建好的模型,逐渐加入新样本,并可删除位于任何位置的非支持向量,避免了矩阵求逆运算,保证了算法的高效率.大坝变形及电离层延迟两个时间序列的预报实例表明,该算法具有计算时间短、预报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6.
Onthespatialcharacteristicoftheshort┐termandimminentanomaliesofundergroundwaterbehaviorsbeforestrongearthquakeXUE-BINDU(杜学彬)...  相似文献   
77.
78.
论文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应用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元-磨公路K235 160~600段高堑坡地质条件、病害发生机制和诱发因素。堑坡所在区域位于红河深大断裂与哀牢山深大断裂所夹持的哀牢山褶皱带内,属强烈侵蚀切割的低中山区,河流下切严重,河流阶地不发育。南溪河及其支流小曼萨河、叉河依附于不同时期生成的构造发育而成,堑坡位于小曼萨河注入南溪河的交汇部位小曼萨河的左岸。小曼萨河及南溪河所夹持的山体,尤其是堑坡所在的部位,已严重破碎、松弛,岩石似大块石堆垒状,坡面上的树木均明显地向小曼萨河方向倾倒。经地质力学配套分析,堑坡所依附的山梁形成于红河深大断裂生成期(γ4),堑坡岩体受多期构造活动的作用,其中NW65/°SW64°及NW63/°SW35°两组倾向临空的构造面控制坡体的稳定。堑坡具备发生变形破坏的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由于组成坡体的岩土强度不足而引起既有构造面的大型坍塌。连续降雨及温差是诱发因素。基于目前国内边坡防治技术、施工能力,提出了以“治”或“避”为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9.
舒孝敬 《铀矿地质》2005,21(5):257-267
在湖南及邻区,无论从地表的地质构造还是地球物理场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这种特征可能是地壳的旋转运动所造成,它对湖南及邻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对这种旋转运动的可能成因,以及所伴随的一系列地质作用、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48/1949-1999/2000共52个冬季的北太平洋上空中纬度阻塞异常的气修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小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阻塞发生的频数具有很明显的3-7年的年际振荡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2-7年带通平均的小波方差谱分析结果表明阻塞的这种年际变化的振幅存在着缓慢下降的趋势,且气候突变在20世纪70年代,这进一步证明了北太平洋上空的阻塞活动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对强阻塞异常的冬季和弱阻塞异常的冬季分别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阻塞异常强的冬季,北太平洋西向东北方向加强并分裂成两个中心,而SST异常在中纬度太平洋则对应着典型的PDO型,在赤道地区则为类La Nina型的海温分布。而对于阻塞异常弱的冬季则对应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分布特征,即500hPa高度异常场表现为符号相反的PNA型,风暴路径中心在日界线附近呈纬向型分布。同时SST异常在赤道地区则为典型的El Nino型的海温分布。以上结果揭示出北太平洋阻塞活动的年际变化可能主要与热带海温的遥响应相联系,而年代际变化则主要与中纬度局地的PDO型海温及其通过斜压瞬变波的海-气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