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97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直立堤前海床的局部冲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子丹  薛晓春 《海洋学报》1998,20(5):136-141
对不规则波作用下直立堤前海床的局部冲刷进行了研究。研究了由于波浪作用导致床面的底沙运动,从而造成提前海床的局部冲刷,即所谓的“相对粒沙”的情况。报导了;(1)堤前海床面为水平、堤下无基床情况下的堤前局部冲刷,以及堤下有明基床时基床尺度对堤前局部冲刷的影响;(2)堤前海床面为斜坡面时堤前的局部冲刷,以及当堤下有明基床时基床尺度对堤前局部冲刷的影响;(3)从波浪作用下床面边界层的理论分析出发,对于在不规则波作用下,离堤面愈远处的冲刷坑深度愈小的事实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72.
郑春子  王光奇 《地质论评》1999,45(6):632-639
吉林晚石炭世要期石头口门裂陷槽位于长春东50km。该裂陷槽以海底火山沉积--硅质岩沉积为主。早期以含锰结核的碎屑岩和泥岩、硅质岩为主,并有少量的凝灰碉和玄武岩;中期以海底火山喷发的高钠质细碧岩、角地为主,并伴有规模不大的蛇纹岩;晚期以硅质岩、长石杂砂岩、泥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在生物碎屑灰岩中首次发现Fusulina lanceolata F.sp.、Pseudostaffella khotune  相似文献   
73.
鲁北一次前倾槽引发的局地暴雨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指出当高空槽超前于地面冷锋,在高空槽附近不稳定能量积累的背景下,生成的后移动的中尺度系统,是造成鲁北2000年7月22日暴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准确定量分析湖泊河流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评价湖泊河流健康和保障人类饮水安全至关重要.显微镜镜检法是定量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唯一方法,但不能满足浮游植物计数分析要求.在Utermhl倒置计数管视野法基础上提出倒置显微镜拍照法,使用拍照法对小球藻、四尾栅藻、斜生栅藻3种纯藻样品和鄱阳湖野外样品计数得到:1)在5、10倍物镜下拍照因浮游植物个体太小导致计数不准确,在20、40倍物镜下拍照计数准确,增加拍照次数可较好地避免计数偏差,拍照次数是影响拍照法计数分析的主要因素; 2)小球藻、四尾栅藻、斜生栅藻在20和40倍物镜下分别拍摄5和10张照片时每升浮游植物计数稳定;鄱阳湖野外样品在20和40物镜倍下分别拍摄5、10张照片时每升浮游植物计数稳定; 3)倒置显微镜拍照法比计数框行格法、目镜视野法、目镜行格法和Utermhl倒置计数管视野法计数稳定,变异系数最小为0.812.  相似文献   
7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相似文献   
76.
一次引发南亚大暴雨的季风低压结构、涡度与水汽收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2003年夏季风期间,7月24~28日印度季风槽内季风低压发展西移与阿拉伯海中尺度低压合并引发南亚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印度季风槽、季风低压的三维结构以及低压区域的涡度、水汽收支.揭示和确认了一些事实:1)印度季风槽区对流层中下层存在明显的风场切变,槽区高温高湿,为单一性质的热带气团,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槽区对应正涡度区;2)季风低压是一较深厚系统.动力结构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其西移速度约500 km·d.季风低压北侧整层为深厚的东风,南侧在对流层中低层为西风,在高层为东风.热力结构在低层(700~800 hPa)间存在弱冷区,而中高层几乎为暖心结构.低压对应高湿区,低压中心西侧整层为相对湿度大值区;3)季风低压的发展过程中,低层的辐合场制造正涡度,促进低压的发展;4)低压区水汽强烈辐合,西边界输入量最大.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还比较了夏季风期间南亚印度季风槽和东亚梅雨锋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77.
2010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美国 NOAA 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西北太平洋(WNP)及南海(SCS)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讨论了同期大气环流配置和海温外强迫对TC生成和登陆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生成TC频数明显偏少,生成源地显著偏西,而登陆TC频数与常年持平。导致7~10月TC频数明显偏少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弱垂直风切变带位置也较常年偏西且范围偏小,南亚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对流层低高层均为反气旋距平环流,这些关键环流因子的特征和配置都不利于 TC 在WNP的东部生成。影响TC活动的外强迫场特征为:2010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El Ni?o事件于春末夏初消亡、La Ni?a事件于7月形成的转换;7~10月,WNP海表温度维持正距平,140°E以东为负距平且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上空850 hPa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季风槽偏西和TC在WNP的西北侧海域生成。WNP海表温度和暖池次表层海温的特征是2010年TC生成频数偏少、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外强迫信号。有利于7~10月热带气旋西行和登陆的500 hPa风场特征为:北太平洋为反气旋环流距平,其南侧为东风异常,该东风异常南缘可到25°N,并向西扩展至中国大陆地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5°N以南的低纬也为东风异常;在这样的风场分布型下,TC容易受偏东气流引导西行并登陆我国沿海地区。这是2010年生成TC偏少但登陆TC并不少的重要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78.
基于三峡井网所在地的地质构造背景、气压变化特征和井孔结构,分析了整个井网井水位气压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以及与含水层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等.分析结果表明,承压井水位气压效应特征差异与含水层岩性、井孔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79.
冰川槽谷横剖面定量化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姚盼  王杰 《冰川冻土》2015,37(4):1028-1040
冰川槽谷(“U”形谷)是冰川与下伏基岩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典型的冰蚀地形, 对其定量化研究是了解冰川作用过程以及冰川槽谷演化过程的重要途径. 二次多项式(y=A+Bx+Cx2)和幂函数(y=axb)是定量描述冰川槽谷形态的两种较普遍的方法, 二次多项式可以描述冰川槽谷的整体形态且不需要考虑高程基准面的选择, 但是该方法不能用于槽谷间的比较且其只能较准确地描述接近抛物线的横剖面; 幂函数不但可以反映不同作用过程形成的谷地, 还能在不同横剖面间进行比较, 但幂函数在应用过程过会受到坐标原点选取、 对数变化、 后期堆积以及横剖面不对称的影响, 其运用过程更加复杂. 此外, 相同的幂函数指数b可能指示不同的槽谷形态, 形态比率FR的引入并与指数b结合起来使对槽谷形态的描述更加全面. 从冰川动力和外部环境方面出发, 影响槽谷形态的因素主要有冰川作用时间、 基岩的抗侵蚀能力、 岩性的分布以及裂隙、 冰量、 气候、 构造和冰川性质, 后三者对槽谷形态的定量化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运用不同地区槽谷形态参数所做b~FR图探讨了山地冰川槽谷的发育模式, 发现山地冰川槽谷存在对应于两种不同冰川性质的相反的发育模式, 但是由于岩性、 气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冰川槽谷发育模式有时出现了不对应的情况.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The Pelona–Orocopia–Rand and related schists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re an archetypal example of an exhumed shallow subduction complex. ‘The schist’ comprises mainly trench materials underthust beneath continental arc rocks during Late Cretaceous–early Cenozoic collision of one or more oceanic plateaux with southern California. The arc-on-trench relationship, without intervening mantle or lowermost crust, implies that significant subduction erosion accompanied shallow subduction. Upsection increases in metamorphic grade (~150 ± 100°C/km)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age and peak temperature provide an ~50 million year long record of tectonic underplating within a cooling system. Evidence for palaeoseismic events in earliest formed and hottest (locally transitional granulite grade) schists provides a possible field-based record of episodic tremor and slow slip events such as detected in several modern shallow subduction zones. Structural ascent of the schist was achieved in distinct Late Cretaceous–early Eocene and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extensional pulses, the first during collapse of gravitationally unstable upper plate assemblages and accompanied by trench-directed (top-NE) lower plate extrusion and the second corresponding temporally, spatially, and in character with core complex formation in the SW United States. The line between schist and core complex belts is blurred by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schist within 40 km of the nearest core complex and containing synkinematic Miocene intrusions, a hallmark of SW U.S. core complexes. The history of schist assembly, metamorphism, and exhumation provides the most complete field-based record of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es, subduction erosion and tectonic underplating in particular, that operated during a shallow subduction event. Future cross-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s of,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chist and other possible ancient (e.g. Swakane gneiss, Sanbagawa belt, Qiangtang terrane) and modern (e.g. Cascadia, SW Japan, central Mexico, Chile) shallow subduction zones will yield new insights into the tectonic and petrologic processes that operate within such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