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96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41.
为了以数值试验手段定量地再现青藏高原地形对冬季东移大槽的影响,也同时讨论冬季亚洲不同高空环流形势下地形对东移槽影响的差别,本文使用我所6层有限区域格点模式,首先根据该模式对初始场的需要,也源于冬季亚洲地区高空流型的特点,构造了以基本斜压西风气流加高空西风急流,并在其上迭加正弦波槽扰动为主要特征的环境流场等的理想初始场及理想地形场。然后,根据不同流场成员和地形的组合,设计了13个数值模拟试验。接着,利用整层无辐散初始化方案,固定侧边界条件,对各试验积分4—5天,最后分析各试验中东移槽的行为。本研究第三部分的模拟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9〕,模式计算稳定,模拟结果合理,说明文中理想场的构造是协调的、合理的,也比较接近实际。侧边界条件及初始场的预处理也大体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2.
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笔者等的中国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在对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或概略性的。在中国晚奥陶世,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一直存在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岩相古地理基本格局已经改变,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中的北山槽地和蒙辽吉槽地已不再是槽地而变成了台地。因此,准噶尔台地、北山台地、蒙兴台地、蒙辽吉台地和华北台地就连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方台地群。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他古地理单元也与以前各世的大不相同或有所不同。这是晚奥陶世晚期大规模海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3.
Large-scale and mesoscale analyses are made for extremely heavy rain(EHR) and meso-β scale low vortex(MSLV) in Jiad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during 6-7 July 2001.It is shown that the EHR forms in the situation of northern westerly trough linking together with southern inverted typhoon trough at northwest side of the West Pacific Ocean subtropical high.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made using a 21-layer improved REM(regional η coordinate model) for this cours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forms earlier than MSLV.and the strong convergence in wind velocity mate(WVM) triggers the strong precipitation.The formative reasons of WVM.especially the weak wind velocity center are discussed,and the formative mechanisms of the MSLV and EHR are discussed using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modeloutput physical fiel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vy rain releases latent heat and warms the air column,and enhances the low level positive vorticity that existed before.Then it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MSLV.There is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between low vortex and precipitation,so CISK must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44.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 during the Oligocene and Early Miocene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plate reconstructions, from chron C13n to chron C6n. The reconstructions are based on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published magnetic anomaly data and two-ships seismic data, and their integration with known geological constrain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style and timing of the backarc extension processes in the Liguro-Provençal, Valencia and Algerian basins. In particular,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ional magnetic anomaly field allowe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instantaneous Euler poles associated with the motion of 11 microplates relative to Eurasia and Iberia. Furthermor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acoustic basement morphology and the balancing of deep crustal profile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losure and pre-rift rotation angles associated with the Euler poles of opening of the Ligurian, Provençal, Valencia and Algerian basins. This rigor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geometry of the pre-rift continental margins of Iberia and Eurasia could furnish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study of Mediterranean tectonics for older times.  相似文献   
145.
藏西南纳木那尼峰地区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多阶段的冰川演化,遗留了各个阶段不同类型的冰川堆积地貌和冰川侵蚀地貌。文章通过对各阶段冰积地貌的分布范围、特征的描述,并根据保存程度确定其相对地貌年龄,初步认为本地区第四纪以来倒数第3次冰期发育了规模最大的冰原冰川,倒数第2次冰期时冰原缩小并逐渐解体,末次冰期以来完全解体为山谷冰川。根据本地区槽谷的形态特征及冰川堆积物的分布,认为本地区末次间冰期前后有一次活跃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46.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气象学报》2006,64(3):345-356
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特征及其季风槽结构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当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增强并向东扩展使季风加强时,西北太平洋的风速垂直切变、高低空辐散风、湿度和海温等都对台风的生成产生有利的影响,台风数明显比季风槽弱时多。而且对台风生成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即季风槽强时,台风的生成位置偏东,季风槽弱时台风的位置偏西。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主要是通过季风槽活动影响台风的生成。而夏季风的强弱对台风也有影响,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活跃阶段,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多,夏季风中断时台风生成的比较少。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通过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也有显著的影响。季节内振荡对台风生成的影响主要以30—60 d振荡为主。在这种低频振荡对流活动的湿位相时期台风生成个数明显多,干位相时期台风生成的少。而且低频振荡的西风位相也有利于台风生成,在东风位相时生成的台风少。另外,还研究了多台风期西北太平洋夏季的特征(群发性),发现在这些时期,存在强的季风槽,弱的垂直切变与充足的水汽供应。这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时空的群发性与夏季风活动的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7.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提出确定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定量指标,之后重点诊断研究1962年"二度梅"期间的双脊线过程.结果表明:1962年"二度梅"期间,由于季风槽的加强东伸,副高外围变形,在其南侧新生一条脊线,呈现双脊线结构.由此,提出亚洲季风槽的发展东移是副高双脊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1962年的双脊线过程与1998年的双脊线过程相比,有同亦有异:两次双脊线过程与长江流域"二度梅"均有关联,但1998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北侧脊线消失,南侧脊线发展维持,使副高脊线异常偏南,造成"二度梅"的突然出现,而1962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却是南侧脊线消失,北侧脊线维持并异常偏北,从而导致"二度梅"结束;在涡度场上,两次双脊线过程均有一高层对低层的"诱导"效应,同时500 hPa诱导生成的正涡度与低纬度北移而来的正涡度带打通合并、东伸,进而其两侧的负涡度带增强,形成双脊线.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演变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8.
从天气系统背景、FY-2C卫星产品、水汽通量分布特征和大气稳定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受台风低压倒槽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于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邯郸市出现的大范围的暴雨天气,结果发现:500hPa槽前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产生暴雨的重要系统;地形作用使迎风坡降水增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暴雨中心位于OLR和TBB低值区下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东海,东部平原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对流不稳定,高层为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9.
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5,自引:2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中的中国主要指我国的大陆、海南岛及台湾等地区的陆地部分。本文由中国早寒武世早期及晚期的岩相古地理图2幅及相应的文字论述组成。这两幅岩相古地理图的最大特征是“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槽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两个槽地与三个台地之间的界限是根据大地构造、地层、岩石、岩相等资料综合判断而定的,绝大部分是比较确切的,有的地方是推断的。天山北山槽地可分出次级岩相古地理单元,其他槽地的次级岩相古地理单元尚难以划分。在三个台地中,华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它们的次级岩相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均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图件为依据,是定量的,而且还能把早寒武世早期和晚期的岩相古地理区分开;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难以再划分次级古地理单元,其古地理图都只能是定性的。这种研究程度有差异的、定量和定性兼有的、全国范围的岩相古地理图,既反映笔者等的研究成果,也反映我国当前地质工作的研究程度,优缺兼有,实虚共存。敬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150.
1998年第二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6级以上地震频度不高。美洲地震活动无新的活跃迹象。琉球海槽发生7级地震。西南太平洋岛弧地震强度不高,最高震级为6.5。亚欧带地震仍有继发性活动。南大西洋洋脊发生4次5~6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