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1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559篇
测绘学   848篇
大气科学   716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1204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2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21.
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具有明显的斑点噪声,在变化检测中,一般需要考虑空间邻域信息。本文结合SAR影像丰富的纹理信息,提出一种考虑空间邻域信息的高分辨率SAR影像非监督变化检测方法,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32维纹理特征向量构造差异影像。通过最大化熵法自动选取阈值,对精度指标随窗口大小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适合于变化检测的窗口为11×11。试验表明,本文方法优于马尔科夫随机场法,可以减小斑点噪声的影响,有效提高高分辨率SAR影像变化检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2.
在建筑物立面重建中,窗户提取、结构识别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针对建筑物特征提取的应用需求,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搜索算法——爬山法的窗户信息提取方法,介绍研究中采用的一些原理、方法,从而可以准确有效地从激光扫描数据中提取出建筑物的窗户信息。利用本方案对地面激光扫描系统获取的建筑物实验数据进行具体的处理,并给出可视化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   
123.
为了进一步研究移动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问题,该文根据点云的基本特征,归纳了由7个特征构成的点云原始特征向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语义环境构建了由17个特征构成的点云扩展特征向量,并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车载LiDAR点云进行行道树点云识别的一系列实验。实验中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机进行参数寻优;采用不同特征向量和不同数目样本对点云进行学习和目标识别;分析了特征向量的学习曲线和识别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能够在行道树点云识别中取得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4.
刘冰  吴超  林怡 《测绘工程》2016,25(7):13-17
针对湿地空间信息的复杂性和SVM的分类性能,设计一种基于混合核函数的特征加权SVM分类模型,综合利用多种特征信息,避免被弱相关特征所支配,从而提供更佳的映射性能和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类模型兼具良好的外推和内推能力,能够有效地融合不同信息源特征,得到更完整和准确的分类结果,在总体精度、Kappa系数等多项指标上都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5.
地物具有多尺度的特点,单一尺度难以准确描述遥感影像包含的地物纹理信息。利用我国自行研发的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灰度共生矩阵对第一主成分进行纹理特征提取,利用Jeffries-Matusit距离选择多尺度组合,并通过单一纹理结合多光谱数据的分类精度,以及纹理特征间的相关性,最终选择多尺度纹理特征组合进行面向对象分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多尺度纹理特征组合的面向对象GF-1影像分类能有效提取地物信息,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1.75%,Kappa系数0.78。  相似文献   
126.
This study aims at discriminating eight mangrove species of Rhizophoraceae family of Indian east coast using field and laboratory spectra in spectral range (350–2500 nm).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applied on spectral data in four spectral modes: (i) reflectance (ii) continuum removed, (iii) additive inverse and (iv) continuum removed additive inverse. We introduced continuum removal of inverse spectra to utilize the advantage of continuum removal in reflectance region. Non-parametric test gave better separability than parametric tes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were applied for feature reduction and to identify optimal wavelengths for species discrimination. To quantify the separability, Jeffries–Matusita distance measure was derived. Green (550 nm), red edge (680–720 nm) and water absorption region (1470 and 1850 nm) were found to be optimal wavelengths for species discrimination. The continuum removal of additive inverse spectra gave better separability than the continuum removed spectra.  相似文献   
127.
湘西北锰矿资源丰富,主要为赋存于南华系大唐坡组下段黑色页岩中。通过对烂泥田锰矿床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为深源富锰热液及古陆等多种来源,锰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菱锰矿的生成与藻类活动密切相关,属于化学-生物化学沉积成因矿床。湘西北地区南华系内自下而上构成钼钒矿→磷矿→锰矿→铅锌矿组成的矿床组合成矿系列,可进行综合找矿、综合评价、扩大矿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8.
利用美国ASD公司的FieldSpec Pro FR地面波谱仪,选择5°视场角探头和135cm探头距测试地物高度,开展0°、5°、10°、15°、20°等五种不同地形坡度明、暗地物自然定标场地面波谱测试。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地形坡度具代表性、能真实反映被测试目标平均自然性的各波谱测试点波谱曲线特征,得出0°、5°地形坡度获取的波谱曲线连续、平滑,信噪比高,没有混入大气水气吸收、仪器噪声等因素导致的剧烈波动、跳跃现象或尖锐锯齿状噪声,波谱特征明显,吸收峰最小值位置清晰可辨,各波谱测试点波谱曲线变化幅度小,整体反射率值变化小,Fe~(2+)、Fe~(3+)、Al-OH、Mg-OH、CO_3~(2-)等分子基团与离子波谱的诊断性波谱特征位置清晰可辨。因此0°和5°坡度地形条件获取的地面同步自然场光谱定标波谱曲线,可以满足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光谱重建和空、地回归分析等所需的地面波谱数据要求。  相似文献   
129.
姚安铅银矿床位于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东侧的富碱斑岩带内,主要发育正长斑岩、粗面岩、假白榴石斑岩、含斑正长细晶岩等一套杂岩体,其中正长斑岩为主要容矿围岩。通过野外地质勘查、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及X射线微区衍射分析,对假白榴石斑岩的空间分布、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姚安铅银矿床假白榴石斑岩多以脉状、角砾状或呈小岩枝产出,出露在正长斑岩质火山角砾岩的外围,主要分布在角砾岩型铅银矿(化)体的南西侧、F4断裂的北东盘,在空间上与角砾岩筒及外围断裂有关;该矿床的假白榴石具两个世代,早期为灰绿色浑圆粒状假白榴石斑岩的假白榴石斑晶,富Al,晚期为灰-灰白色四角三八面体假白榴石斑岩的假白榴石斑晶,富Si、Na,二者均蚀变成钾长石、高岭石、石英等含水富硅矿物;姚安假白榴石斑岩形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俯冲碰撞后的板内拉张环境;假白榴石斑岩形成晚于粗面岩、正长斑岩,早于含斑正长细晶岩;假白榴石斑岩与铅银矿(化)体无直接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30.
Map matching method is a fundamental preprocessing technique for massive probe vehicle data. Various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need map matching methods to provide highly accurate and stable results. However, most current map matching approaches employ elementary geometric or topological measures, which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enco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alistic driving paths, leading to inefficiency and inaccuracy, especially in complex road network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ovel map mat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measure of curvedness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rajectories. The curvature integral, which measures the curvedness feature of GPS trajectories,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ajor matching characteristics that constrain pairwise matching between the two adjacent GPS track points. In this article, we propose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rvature integral in the context of map matching, and develop a novel accurate map matching algorithm based on the curvedness feature. Using real-world probe vehicles data, we show that the curvedness feature (CURF) constrained map matching method outperforms two classical methods for accuracy and stability under complicated road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