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5篇 |
免费 | 1143篇 |
国内免费 | 8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2篇 |
大气科学 | 405篇 |
地球物理 | 2409篇 |
地质学 | 1645篇 |
海洋学 | 735篇 |
天文学 | 77篇 |
综合类 | 276篇 |
自然地理 | 3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129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152篇 |
2019年 | 225篇 |
2018年 | 210篇 |
2017年 | 180篇 |
2016年 | 196篇 |
2015年 | 218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38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42篇 |
2010年 | 211篇 |
2009年 | 306篇 |
2008年 | 263篇 |
2007年 | 325篇 |
2006年 | 302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243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186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35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5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武汉长江底钻孔同位素单井法地下水流速、流向测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了在武汉市长江底部第四纪孔隙含水层中用单井稀释法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对在这种试验条件下所得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测试结果表明:武汉长江底部JC II 6号钻孔处地下水流向从上到下都受到地表长江水流的影响。上部受到影响大,而深部较弱,地下水流向从上到下逐渐向东偏转35°左右。上部中细砂层中的地下水流速,大于下部粗中砂层中地下水流速。本次测试由于测定点靠近江心地下水排泄带,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头差0 5m左右,试验虽然采取了特殊的施工工艺,也还可能受到垂向流的微小影响,使测试结果中的水流速度比实际地下水水流速度可能要稍偏大些。但因本点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三段之间或地下水流和江水之间无明显的水头差,所以引起的误差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02.
针对沉积条件和埋藏过程对深层地层超压影响缺乏定量化的认识问题,通过构建反映不同沉积条件和不同埋藏过程的地质模型,运用盆地模拟软件数值模拟了不同岩性组合、不同上覆盖层厚度、不同埋藏方式和不同沉积速率条件下深层不同岩性地层超压的分布,并定量分析总结了沉积条件和埋藏过程对深层地层超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积速率和上覆盖层厚度的各自增大,深层地层中形成的超压强度都会随之增大,并且这种增大作用在深层泥岩中比在深层砂岩中稍大;随着地层中泥岩含量的增大,深层地层中形成的超压强度也会随之增大,相比沉积速率和上覆盖层厚度,地层中泥岩含量的增大引起的深层地层中超压强度的增大作用更为明显;地层埋藏方式的改变可不同程度地引起深层地层中超压强度的改变,这种超压强度的大小改变规律在深层砂岩和泥岩之间、深层不同埋深泥岩之间不一定具有一致性,这与不同埋藏方式下地层中超压的形成同时受到多种演变规律不同因素的叠加效应有关。该研究可为深化认识深层地层超压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3.
Quantum-thermodynamic treatment of intrinsic anharmonicity; Wallace’s theorem revisit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llace (in Thermodynamics of crystals, 1972) developed a theorem, rooted in rigid lattice dynamics, which incorporates intrinsic anharmonic effects in solid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em in mineral physics is computationally involved and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theorem not
getting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Because intrinsic anharmonic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at the extreme conditions in planetary
mantles, we derived a method which removes the computational obstacles in applying this theorem. We extended the theorem to
incorporate details of the phonon spectrum and tested our algorithm on forsterite (Mg2SiO4). Using a least squares inversion technique applied to all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we show that it results in an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and sound wave velocities of Mg2SiO4 in its complete pressure–temperature stability range. We also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our results i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use of a different equation of state.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震中距为10°~23°之间琉球俯冲区一个中深源地震的P波三重震相信息,研究了下扬子克拉通转换带顶部P波速度结构.通过射线追踪和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地震波形的对比,发现下扬子克拉通下方的410 km间断面为一厚度20 km的梯度带,其上存在一由西南向东北变厚的低速层,厚度变化40~57 km,P波速度减低2.7%~4.5%.该低速层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利用背景噪声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南缘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分布在鄂尔多斯块体及其南部周缘地区的53 个宽频带地震固定台站的连续波形记录,采用双台互相关计算
方法由背景噪声提取瑞利波格林函数,经时频分析获得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分别计算了汾渭地堑、秦岭北缘、鄂
尔多斯块体内部和六盘山地区4 个不同构造区的平均频散曲线,进而反演了各构造区的地壳上地幔一维横波速度结构。结
果显示:地壳厚度在汾渭地堑为34 km,在秦岭北缘地区和鄂尔多斯块体均为40 km,在六盘山地区最厚,达49~50 km;相
应的上地幔顶部横波速度分别为4.20,4.2,4.30 和4.15 km/s;地壳内结构浅部特征差异最大,在地壳中部六盘山地区的速
度较低,下部地壳不同地区的波速较一致。 相似文献
108.
Amin Jamshidi Mashalah Khamehchiyan Reza Zarei Sahamieh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2016,11(1):13-19
Estimation of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UCS) by P-wave velocity (VP)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s in various design projects. The specimen diameter siz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rock parameters such as UCS and VP. In this study, the diameter size of specimens that effect UCS and VP is investigated. Moreo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CS and VP are examined via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is purpose, 15 travertin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core specimens with a diameters size of 38, 44, 54, 64 and 74 mm were prepared. Then,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P-wave veloc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 suggested by ISRM (1981).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ameter size of the specime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UCS and VP.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best correlation between relevant parameters obtained for the specimen diameter of 38 mm. 相似文献
109.
110.
考虑泥浆套不同形态的顶管管壁摩阻力计算公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直径、长距离顶管施工常通过注浆形成泥浆套来减小阻力,泥浆套的形态及其完整性对管壁摩阻力大小有决定性作用,现有摩阻力计算公式一般未考虑不同泥浆套形态对摩阻力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根据不同施工状况对顶管外壁泥浆套的可能形态进行了分类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判断3种常见泥浆套形态的方法。利用半无限弹性体中柱形圆孔扩张理论探讨了注浆压力对泥浆套厚度的影响,结合非线性流体力学计算泥浆与管壁接触产生的摩阻力,最终采用挖掘面稳定假设,针对3种泥浆套形态提出了摩阻力计算公式。采用该方法对工程案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表明:现有摩阻力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所提出的计算公式是合理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