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1 毫秒
91.
曹建康 《矿物岩石》1998,18(3):34-38
在华北板块上,陕甘宁盆地近年来发现了世界级大型气田,为同一地台的其他地区天然气勘探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华北地台南缘下古生界经多年的油气勘探证明,位于河南境内的太康隆起具有多套生油层系及一定的生成能力,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域。该储集岩的控制因素较多,主要因素有:潮坪相具有形成良好储层的物质条件;粉晶白云岩和含膏白云岩是孔隙发育的最有利岩石类型;构造运动是油气保存的重要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太康隆起下古生界天然气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纵向上为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Ⅲ段,横向分布于郑州—开封以南,郑州—新郑以东,范村—孙营—白潭一线以西区域。  相似文献   
9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低孔特低渗储集层,研究该区相对优质储集层展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并进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和预测,对于油气挖潜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砂岩物性、砂岩薄片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研究,探讨了储集层的岩石学类型、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对有利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铁方解石等胶结物普遍发育,储集层物性整体较差,非均质性强,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沉积、成岩及构造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姬塬地区有利储集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93.
上扬子区寒武系蒸发岩沉积相及成钾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纪是世界上重要的成钾时代之一。早寒武世成钾的西伯利亚涅帕钾盐矿床是世界上特大型钾盐矿床之一;印度一巴基斯坦在“始寒武世”地层成钾;伊朗在寒武纪地层也有钾盐发现。与其它大陆成盐强度相比,寒武系成盐成钾成为“亚洲现象”。中国地处东亚,已发现越来越多寒武系成盐盆地。本文着重介绍上扬子区寒武系蒸发岩发育特点,指出在上扬子陆块之上,发育面积达20万km2的蒸发岩盆地,并首次圈定两个膏盐岩聚集区(次盐盆地):泸州一江津区与巫溪一建南区,该区具备有利成盐找钾条件,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4.
桑植-石门复向斜具有很好的油气显示,但是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为明确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重点,本文综合野外地面地质调查、野外岩石样品生储盖能力的分析和MT资料综合解释等几方面结果对研究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构造与油气的关系和具体构造圈闭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下震旦统陡山沱组、寒武系黔东统牛蹄塘组、晚奥陶世五峰组-早志留世龙马溪组等3套烃源岩,上震旦统灯影组、寒武系黔东统清虚洞组和武陵统孔王溪组等三套较好的储集层,寒武系黔东统和下志留统等两套区域盖层;加里东-印支期为岩性油藏形成阶段,晚印支-早燕山期为气藏形成阶段,晚燕山-喜山期以气藏调整、改造、再分配甚至破坏作用为主。最终发现四望山背斜、天子山背斜等2个局部构造为桑植石门复背斜下一步的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5.
和什托洛盖盆地前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盆地西部基本为勘探空白区。通过在和什托洛盖盆地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分析工作,整体评价了该区烃源岩特征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和什托洛盖盆地发育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侏罗系为盆地烃源岩的主要发育层段,泥盆系及石炭系为烃源岩的次要发育层段。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和什托洛盖盆地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白杨河凹陷、南部斜坡区是有利勘探区带,为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6.
<正>Superimposed basins in West China have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ents and multicycle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and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have been discovered widely in basins of this kind.Most of the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ocation,scale re-construction,component variation and phase state transformation,and their distributions are very difficult to predict.Research shows that regional caprock(C),high-quality sedimentary facies(Deposits,D),paleohighs(Mountain,M) and source rock(S) are four geologic elements contributing to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western superimposed basins.Longitudinal sequential combinations of the four elements control the strata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and planar superimpositions and combinations control the range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and their simultaneous joint effects in geohistory determine the time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Multiple-element matching reservoir formation presents a basic mode of reservoir formation in superimposed basins,and we recommend it is expressed as T-CDMS. Based on the multiple-element matching reservoir formation mode,a comprehensive reservoir formation index(Tcdms)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o characterize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a method is presented to predict reservoir formation range and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in superimposed basins.Through application of new theory,methods and technology,the favorable reservoir formation range and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in the Ordovician target zone in Tarim Basin in four different reservoir formation periods are predicted.Results show that central Tarim,Yinmaili and Lunnan are the three most favorable regions where Ordovician oil and gas fields may have formed.The coincidence of prediction results with currently discover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reaches 97%.This reflects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of the new theory,methods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东辛油田沙三段5砂层组4小层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确定其南部的小断层为一个逆断层,北部升高,南部降低,为油气聚集构成了圈闭条件.同时对于该地区砂体厚度以及地层厚度进行分析,确定其物源来自南部、西部及北东部.在该地层中,没有北部物源.最后通过该地区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砂体有效厚度的分析,确定最有利勘探区域依次为南部区域、中偏西部区域,其次是北东部区域;中偏东区域勘探意义很小.  相似文献   
98.
超深层(埋深>6000 m)是全球油气勘探的重大领域。当前,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已经突破8000 m超深层,但是盆地内8000 m超深层领域是否具备规模油气成藏条件、有利勘探区带分布在哪里等重大问题亟待破解。基于烃源岩、有利相带、储集层、圈闭类型、成藏组合等研究,对四川盆地8000 m超深层领域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得出以下认识:(1)四川盆地超深层领域主要发育于震旦系—中二叠统,且主要分布在环川中隆起带的川西坳陷、川北坳陷、川东褶皱带的深凹地区,其中川西北地区最具勘探潜力;(2)超深层烃源岩明显受凹陷或台内裂陷控制,主要发育陡山沱组、灯影组三段、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等四套烃源岩,为8000 m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震旦系—古生界主体发育(丘)滩孔隙型、岩溶孔洞型和白云岩孔隙型三类基本储层类型,三者相互叠加兼具裂缝改造形成多套规模储层,为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储集条件;(4)多套烃源岩和储层以走滑或逆冲断层相互沟通,主要发育下生上储、旁生侧储两种成藏组合,立体成藏特征明显;(5)岩性圈闭是震旦系—二叠系超深层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大型斜坡背景上发...  相似文献   
99.
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三叠—新近系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字模拟,结果显示,三叠—新近系整体处于张性环境.勘探证实,在强张应力分布区探井多见油气,是油气储集和聚集区.红车断裂带三叠—白垩系强张应力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边缘,该区域处于构造隆起部位,发育复杂断层体系,形成大量局部构造圈闭,且有大量张性和张扭性裂缝发育,是储集油气有利构造应力场区.新近系强张应力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可形成局部构造圈闭,发育张性和张扭性裂缝,具备形成油气藏构造应力场条件.  相似文献   
100.
页岩气成藏条件及中上扬子区志留系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对比美国与中国南方页岩气成藏条件,认为页岩气富集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①泥页岩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厚度、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②储集条件(矿物组成、孔隙度和渗透率及裂缝发育);③保存条件主要包括埋藏深度、温度与压力等.其中前两项为页岩气成藏主要条件.总结出有利的页岩气藏开发下限指标为:w(TOC)≥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