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9篇
  免费   549篇
  国内免费   764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271篇
地球物理   944篇
地质学   519篇
海洋学   318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34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美国西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和地区地震动区划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区域地震动衰减规律的确定是重要环节,而借用法是目前常用的建立区域地震动衰减的方法。我国借用法通常都把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地区,但一般都采用调整美国学者已有烈度衰减规律的办法确定美国西部烈度衰减规律。本文讨论美国西部已有烈度衰减规律,并直接采用美国西部烈度调查资料建立烈度衰减规律,结果可供我国工程地震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2.
利用GIS进行地震滑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引发的一种十分严重的震害,它对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地震滑坡事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滑坡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为正确认识地震滑坡,以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为例,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地震滑坡的形成、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用GIS技术研究地震烈度等对地震滑坡的影响作用、合理评价和预测某一地区地震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3.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叙述了1967年至2002年间国内有关研究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的进展情况。综合叙述了有关这次地震的地震参数、地震破坏、地震断层、地震形变遗迹、地震发生的新构造与深部构造等。  相似文献   
64.
江淮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研究区(北纬29°~35°,东经114°~120°)位于华北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地震活动性总体水平不高,烈度衰减关系有其自身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衰减特性等.本次工作重新挑选震例,对研究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并与该地区已有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5.
Introduction The Western Kunlun Mountain Pass M=8.1 earthquake occurred on November 14, 2001 is the other M=8 earthquake occurred 50 years after Dangxiong, Tibet M=8.0 earthquake in Chinese mainland. 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eismologis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fracture length is more than 400 km,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e estimated length by the statistic empirical function between the magnitude and the fracture length (WANG, et al, 2002); 2) The aftersh…  相似文献   
66.
1 Background of the new national seismic zoning map The policy of seismic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prevention first. According to the law, the earthquake design for ordinary structures must fit the demand of national seismic zoning map. Seismic zoning map is the basis of the earthquake design (TANG, 1998; WU, et al, 1998). The seismic zoning map must be updated with the progress in methodology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data. There are three generations of national seis…  相似文献   
67.
Abstract The branches of the River Rhine in the Netherlands, characterized by a sand–gravel bed in the upstream part and a sand bed in the downstream part of the river system, show migrating dunes, especially during floods.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se dune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High-resolution echo-sounding measurements of these dunes, made with single and multibeam equipment, were analysed for three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Rhine river system during several floods. This analysis was done to quantify the growth, decay and migration rates of the dunes during floods. In addition, the migrating dune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bedload transport rates with dune tracking. The results of dune growth and decay and migration rate are shown to be very different for the various sections during the various floods, and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grain size of the bed and to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ischarge over the main channel and the floodplain. The relations are used to show that the growth and migration rate of dunes, and the calculated bedload transport rates during the rising stage of a flood wave can be predicted from the mobility of the bed material with simple power relations.  相似文献   
68.
“2002.6.30”滇中低涡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荣芬  鲁亚斌 《气象》2003,29(2):29-33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GMS卫星云图,3830—C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30日发生于滇中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分析,发现暴雨过程由中低层低涡切变造成,暴雨区与垂直速度及涡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对应,并伴有高能高湿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有中尺度低涡云团发展。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表明,暴雨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中尺度系统,如中尺度辐合线、中尺度气旋、逆风区等,具有典型的对流型特征。  相似文献   
69.
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小松  李宏波 《气象》2003,29(12):34-37
利用地面资料和雷达回波,分析了2002年9月8日云南中部一次飑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情况,得出低纬高原飑天气出现时天气和要素变化为:雷暴最先出现,随后湿度急升,气温直线下降。在这突变过程中出现大风、大雨和冰雹,气压出现跳跃。飑线水平尺度长不到100km,宽仅10km,生消史两个小时左右。其雷达回波有前期征兆,发生演变过程,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70.
用半球气候场强度指数(Ic)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北、南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强度冬强于夏,南半球强于北半球;半球环流向夏季的转换速度北南半球相当,而向冬季的转换北半球较南半球快。2)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具有简单的球函数谱结构,它们主要由超长波波段的球函数(0≤m、κ≤3,m、κ不全为0)、特别是其中的带状球函数(m=0)构成,因而具有低阶、低维的特征。3)对北半球用约2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按-↑rm,κ^*≥0.05%标准)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500hPa气候高度场,而对南半球仅用1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500hPa气候高度场;因此,北半球气候高度场球函数谱结构较南半球复杂。4)北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的季节变化较南半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