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9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1335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2882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255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利用2004年兴义多普勒雷达体扫复合仰角资料及自动站雨量资料,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环境2个因素,在贵州省黔西南地区进行降水估计。采用A值平均法得到该区域的dBZ-I,关系。选取2008年1月-8月的部分资料进行检验对比,并对降水误差从地理环境、雷达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得出的dBZ-I适用性较好,误差较低。  相似文献   
992.
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目前对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能够使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业务预报中得到更加准确、方便的使用,设计开发了利用CINRAD/ CC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建立对临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数据库系统.该系统采用Visual C++6.0 + SQL Server 2000为开发环境,由雷达原始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雷达图像的显示系统、雷达数据库系统、监测及预警信息的发布系统、客户端应用系统等部分组成,有较好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实现了实时显示、入库、监测和预警、动画回放等功能,并且系统资源占用少、效率高.能够方便地为气象业务人员使用,帮助预报人员更好地分析天气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临近预报和帮助人影值班人员指导防雹作业等方面均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利用2004~2006年杭州主城区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研究了O_3、NO_2和CO浓度的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杭州主城区3年的O_3、NO_2、CO的年均浓度都不大,分别为40、60、1400μg·m~(-3).四季中O_3、NO_2和CO浓度相差较大,O_3是夏季高冬季低,NO_2和CO则是秋季较高,夏季较低.O_3、NO_2和CO浓度日变化也很明显,其中O_3是单峰形态,NO_2和CO为双峰形态.不同天气条件下O_3与烃类的关系研究表明,晴天时烃类浓度减少,O_3浓度明显增加;阴天时O_3浓度较低,烃类浓度较高,它们的变化不大.白天和夜晚不同风速时O_3、C_2-C_(12)的浓度变化不同,白天风速增大时C_2-C_(12)浓度减小,O_3浓度增加;晚上无此变化.  相似文献   
994.
一次低涡强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大气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客观诊断和西峰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07年7月24日河套深厚低涡造成的甘肃环县短时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到:河套低涡在铅直剖面上对应有深厚的正涡度场分布;强暴雨前天气雷达强度回波反射率因子大于等于50 dBz,随高度无明显"跃增",回波强中心在0℃层附近;径向速度回波的水平辐合和大于等于±20 m/s的速度中心对在2~7 km高度上活跃;云顶高度"跃升"变化显著;垂直液态水含量大于等于45 kg.m-2大值中心面积迅速扩大,对监测预警短时强暴雨天气和实施人影防雹作业,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5.
SMS在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状态监视报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立华  赵建新 《气象科技》2009,37(5):638-640
引言 新一代天气雷达具有观测时空分辨率高、连续工作等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它在现代气象观测业务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时间密度大,处于24h工作状态,不可避免会出现故障,依靠人工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完全监视不可能实现,很多突如其来的故障不是马上就会引起雷达值班人员的注意,所以有必要建立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状态监视和报警系统。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一次台风流场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云霞  邵爱梅  杨毅 《高原气象》2010,29(1):187-196
应用Qiu等提出的两步变分反演法,由厦门、长乐两部雷达观测资料反演0604号台风"碧利斯"登陆福建霞浦前的风场,并利用反演的水平风场检验几种常用的台风涡旋模型对此次台风的合理性,以期对雷达资料应用于台风过程分析和模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结果表明,两步变分法可以较好地反演出台风的水平、垂直风场特征,水平风场呈现不对称性且有明显的偏心结构,流场随高度表现出漏斗形特征,垂直风速与水平流场对应较好,台风中心有下沉气流,外围有上升气流。通过对台风物理量的分析发现,此次台风过程存在以最大风速半径随高度向外倾斜的主环流圈和低层向中心流入,高层向外流出的次环流圈。利用反演的水平风场对常用的对称风场涡旋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在最大风速圈内取Rankine模式,最大风速圈外取Chen3模式对此次台风过程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7.
2010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期 《气象》2010,36(9):120-125
2010年6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极涡呈两个中心分布并偏离极地;北支锋区偏北,冷空气偏北偏弱;欧亚中高纬度位势高度偏高;低纬度地区多波动;副热带高压偏西,强度偏强。2010年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5.0 mm接近常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为20.5℃,较常年同期偏高1.0℃。月内南方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共有7次暴雨过程。东北、新疆部分地区出现罕见高温天气。河北、辽宁、山东、江苏等地遭受风雹灾害。  相似文献   
998.
翟菁  黄勇  胡雯  蒋年冲  陈晓红  曾光平 《气象》2010,36(11):59-67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新一代天气雷达、静止气象卫星和雨量等观测资料,对安徽省秋季旱期一次降水过程的增雨条件进行了分析。首先,模式预报的云降水结构与实况在总降水量及分布、云系回波特征、移动趋势方面基本一致,模式产品具有一定可信度,对云降水结构的分析表明,云中含有一定过冷云水且配合有上升气流的存在,这是有利的增雨条件。在此基础上,基于MM5模式结果计算了冰面过饱和度,散度差,K指数和850 hPa水汽含量,并由此得到综合增雨潜力指标,将指标与云结构、降水和卫星雷达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些指标揭示了云系中有利于增雨作业的动力、热力、微物理条件,对云系发展和降水过程有良好指示意义,与雷达卫星的观测结果较一致。最后,卫星反演产品、雷达回波以及雷达反演产品如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等特征与模式描述的云系结构特征一致,可判断作业的具体位置和时间,数值模式产品与观测资料结合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及时精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999.
长三角地区11月大雾频次变化的天气气候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77—2006年长三角地区5个国家气候一级站的1日4次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相关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地区11月区域雾频次变化的天气气候背景。结果表明,长三角11月区域雾少发(多发)时,500hPa高空为较强的西北风(平直的西风),850hPa上为强西北风(弱西北、东北风),低层925hPa上偏北风分量较大且相对湿度较小(偏北风减小并出现偏东风分量且相对湿度较大),海平面气压场上长三角受强冷高压控制(位于弱高压底前部均压区内)。  相似文献   
1000.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apply the chemistry version of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Chem)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black carbon (BC)-induced changes in snow albedo on simulated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severe snowstorm that occurred in southern China during 0800 26 January to 0800 29 January 2008 (Note that all times are local time except when otherwise stated). Black carbon aerosol was simulated online within the WRF-Chem. The model resuits showed that surface-albedo, averaged over 27-28 January, can be reduced by up to 10% by the deposition of BC. As a result, relative to a simulation that does not consider deposition of BC on snow/ice, the authors predict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during 27-28 January can differ by -1.95 to 2.70 K, and the authors predicte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over 27-28 January can differ by -2.91 to 3.10 mm over Areas A and B with large BC deposition. Different signs of chang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feedback of clouds an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vapor in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