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2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1617篇
测绘学   182篇
大气科学   2472篇
地球物理   1183篇
地质学   1015篇
海洋学   36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84篇
自然地理   49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39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34.
一类广义Sine-Gordon方程的概周期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最大值原理和Banach压缩映像原理研究一类广义Sine-Gordon方程的概周期解问题,证明概周期解的存在‖u‖L∞<π2中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35.
对冲绳海槽中段DGKS9603孔134个样品(孔深0~481cm),测试了18种常、微量元素,对该柱样的29个样品(孔深0~488cm)进行了REE测试。对采自长江三角洲的CYm柱样和黄河三角洲的S3柱样中的晚更新统的5个样品进行了常、微量元素和REE测试。分析表明,冲绳海槽中段在全新世、末次盛冰期和末次间冰期的沉积物均以陆源物质为主,生物沉积为次。末次盛冰期以陆源硅质碎屑沉积的大量增加为特征;全新世生物沉积量有较大的增加;末次间冰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较全新世更富陆源物质。冲绳海槽的物源演化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对比冲绳海槽与长江和黄河物源的地球化学参数,包括REE、稀有元素、惰性常、微量元素,判识出末次盛冰期冲绳海槽的陆源物质,具有长江源的物质属性,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古长江。  相似文献   
36.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A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of surface elevation is obtained through improvement of the method introduced by Cieslikiewicz who employed the 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elevation distribution. The density function can be easily extended to higher order according to demand and is non-negative everywhere, satisfying the basic behavior of the probability. Moreover because the distribution is derived without any assumption about sea waves, it is found from comparison with several accepted distributions that the new form of distribution can be applied in a wider range of wave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density function can be used to fit some observed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vertical acceleration although something remains unsolved.  相似文献   
38.
长江口枯季悬沙粒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和2004年枯季在长江口采集水样并作水文观测,对所获水样进行过滤和粒度分析,以计算悬沙浓度和悬沙粒度分布。结果表明,2003年11月小潮期间,悬沙中值粒径与悬沙浓度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关系,在大潮期间没有显著关系;在2004年2月小湖期间,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在大潮期间存在着显著的指数关系。枯季水体悬沙以粉砂组份为主,并且随着向口外的推移,细颗粒组份逐渐增加,但在拦门沙最大浑浊带附近,由于絮凝作用,沉积物粒度变幅较大,可产生粒径粗化的现象。小潮期间,砂含量较低,但与悬沙浓度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大潮期间,悬沙粒径粗化,但砂含量与悬沙浓度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上述分布趋势与沉积物来源、当地的水动力条件和絮凝作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9.
华北地区夏季降雨量与南海海温长期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华北地区7个站与17个站1951-1997年夏季(6,7,8月)降雨量与气候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用北京、天津、邢台、烟台、郑州、太原和济南等7个站可代表该地区夏季降雨量与气候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过去47a该地区依次经历了湿凉、湿热、湿凉、干热、湿热几个时期,降雨量的长期变化与南海前冬(1-2月)海温成负相关。前冬南海海温偏高,意味着初夏南海地区大气对流低频振动偏弱,南海夏季风爆发较晚,西南季风较弱,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华北地区大气低层北风加强,华北地区夏季少雨,前冬南海海温偏低时情况则相反,考虑冬季(1-2月)南海南温和7-8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纬度)的影响用均生函数建模,试验结果与用子波变换重构方法考虑华北地区夏季降雨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二者相吻合,预测试验结果与过去3a的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0.
国内外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德明  蒋玮 《物探与化探》2008,32(4):417-420,429
综合国内外综合资料,对城市不同建筑材料屋面和不同路面的雨水径流水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了影响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三大因素,并论述了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