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将GPS数据处理科研软件和商业软件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着重从GPS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方面,讨论几种常用GPS静态数据处理软件在功能、基线解算和数据处理结果方面的差异,为使用不同G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2.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勇  钱永甫 《气象学报》2008,66(2):203-212
基于NCEP/NCAR月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43站降水资料,根据夏季江淮流域51 a(1954-2004年)区域旱涝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确定北非地区作为研究的关键区.分析发现,关键区的地表温度异常在冬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是导致这种异常持续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前冬北非地区地表温度和夏季江淮流域降水的SVD分析发现:当北非大陆地区偏冷,其西北侧的海区偏暖时,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将整体偏多;反之,江淮流域夏季的降水整体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北非地区海陆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要比其中单一海洋或陆地区域的异常对夏季江淮流域的旱涝有更好的指示能力.文中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异指数来表征这种地表温度异常的对比程度,该指数和夏季江淮流域旱涝指数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夏季江淮流域极端旱涝年份也有较好的指示,认为该指数可以作为一个指示江淮流域整体旱涝事件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43.
牛若芸 《气象》2009,35(5):112-119
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T639、ECMWF、日本模式的中期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对大气环流的演变和调整、850hPa温度升降变化趋势均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其中尤以ECMWF模式预报误差最小.3种模式对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过程也有很好的指示性能,较成功地预报了3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44.
南亚海陆热力差异及其对热带季风区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亚洲热带季风区海陆分布所造成的热力差异,以及空间非均匀加热对热带季风区环流特别是初夏过渡季节环流的影响.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次大陆地形对亚洲热带地区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低层环流的热力作用,其中感热加热对冬、春季环流的影响明显,对秋季环流的作用相对较小.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之间的热力差异及其对环流的影响受到青藏高原的调配作用.在初夏过渡季节,高原热力强迫作用于低纬低层环流,使低纬约90 (E以东出现南风加强、以西出现北风加强,从而增强了中南半岛上空的潜热加热,减弱了其低层的感热加热,印度半岛地区还加强了低层的感热加热.多尺度、各种性质的加热共同作用于低纬大气,形成了亚洲热带地区独有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45.
Low-divergence synchrotron-sourced X-rays enable a radiographic imaging scheme for full characterization of binary chemical reactions and characterization by type of more complex reactions, in situ, in diamond anvil cells (DAC). Spatially resolved reactants are induced to react by laser heating of their interface. The spatially intermediate products are observed through X-ray absorption contrast. Limits to the technique include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controlled experiment geometry during compression and the ability to resolve 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reactants and products by X-ray absorption. The ability to make in situ observations at experimental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obviates the problem with quenching techniques for capturing liquid compositions in experiments with dimensions smaller than the diffusion length during quenching time. Partially molten Fe-alloy systems, of poor quenchability, are examined at DAC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 for relevance to Earth's core constitution and evolution. Determinations of eutectic melting in Fe–FeS match known results. Of the probable light elements that may alloy with Fe in the Earth's liquid outer core, Fe–FeS experiments show only modest quenching problems, but C and Si alloy experiments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quenching artifacts. The observed reactivity of FeS, Fe3C, FeSi, and FeO(OH) with Fe in DAC makes the observed non-reactivity between Fe and FeO more significant,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that oxygen alone is the major alloy in Earth's molten outer core.  相似文献   
46.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相似文献   
47.
We reply to Prof. Linkov comments on our article entitled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front advancing schemes for the simul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e growth” (Int. J. Numer. Anal. Methods Geomech., 2019, 43 (6), 1300–1315). We present additional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both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front advancement schemes are robust even in the case of a large stress contrast.  相似文献   
48.
随着RTK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测量模式、效率及精度等方面都对传统大地测绘方式提出了挑战,而且其特殊的基站与流动站测量模式使某些工程测量手段的实现更加方便有效。本文从RTK定向、替代导线测量、工程放样、地形图测量等几个方面对RTK技术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概述,通过对比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两种测量方式的效率和精度特点。  相似文献   
49.
利用1979—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江南春雨时间范围(12—27候)和空间范围(110~120°E,23~30°N),并通过EOF方法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3个主要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旱涝年的环流差异。结果表明:江南春雨偏涝年,上游青藏高原东南侧的西南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有利于来自副高南侧的水汽与高原南侧的水汽汇合向江南地区输送,而江南地区的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产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春雨期涝年青藏高原的热源强度明显强于旱年,导致高原东南侧的绕流增强,进而有利于江南地区的降水,而旱年情况大致相反。此外,比较旱涝年西太平洋—东亚大陆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发现,涝年大约在第11候发生冷热源的反转,旱年则在第16候反转。涝年江南地区春雨期热源强度也明显强于旱年,进一步说明江南地区冷热源的反转以及增强对于江南地区的降水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判定江南春雨的季风降水性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0.
湛江数字地震台DDN与卫星传输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湛江数字地震台自2000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一直存在的丢数、断记、误码率和故障率较高的问题,2002年该台站架设了卫星小站,并于2003年6月15日开始进行DDN传输与卫星传输的对比,通过139天的对比表明,DDN信号仍然很差,运行率只有96.50%;而卫星信号则无误码,中断较少,运行率高达99.65%。完全可利用卫星传输方式来替代DDN传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