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1篇
  免费   1109篇
  国内免费   1868篇
测绘学   956篇
大气科学   3359篇
地球物理   752篇
地质学   442篇
海洋学   1139篇
天文学   324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67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415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李然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5):891-896
隔震器与填充墙对建筑抗震性能有很大作用。为了探究填充墙布置形式及填充材料和隔震器协同作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采用等效斜撑理论,对3种不同填充墙布置形式与隔震器协同作用的抗震系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顶层不布置填充墙与隔震器协同抗震系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佳。在此系统上分析了不同填充材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92.
刘旭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4):826-832
传统二维震害图像方法对震后区域进行研究时,由于其拍摄角度具有局限性,震后区域图像的视觉效果不理想。提出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震后区域三维虚拟重建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震后区域,获取该区域的点云数据,采用Cyclone软件合并点云数据后,得到震后区域拼接后的整体点云图,将该图点云数据进行去体外孤点、去噪声点以及点云取样等处理后实施封装,在封装的点云数据上采用Sketch模型实施贴图操作,实现视觉传达效果理想的震后区域三维图形的虚拟重建。实验证明,所提方法对震后区域的三维图像虚拟重建结果精度高、视觉效果好。  相似文献   
993.
张丹丽  谢强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6):1259-1265
基于3层普通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能力谱法评估了矩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从实验结果中获取能力曲线,并利用在地面特性条件下的各站记录的地震地面运动建立需求曲线。评估结果表明,3层混凝土框架可以抵抗地面条件为1和2的所有地震带A,B,C,D和E的地震荷载;对于地面条件3,混凝土框架在地震带A,B,C和D中的实验结果令人满意;对于地面条件4,混凝土框架只对地震带A和B有效。  相似文献   
994.
Displacement‐based seismic assessment of buildings containing unreinforced masonry (URM) walls requires as input, among others, estimates of the in‐plane drift capacity at the considered limit states. Current codes assess the drift capacity of URM walls by means of empirical models with most codes relating the drift capacity to the failure mode and wall slenderness. Comparison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such relationships result in large scatter and usually do not provide satisfactory predic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rmine trends in drift capacities of modern URM walls from 61 experimental tests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nalytical models could lead to more reliable estimates of the displacement capacity than the currently used empirical models. A recently developed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ultimate drift capacity for both shear and flexure controlled URM walls is introduced and simplified into an equation that is suitable for code implementation. The approach follows the idea of plastic hinge model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or steel structures. It explicitly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crushing due to flexural or shear failure in URM walls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kinematic and static boundary conditions on the drift capacity.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nalytical model is benchmarked against the test data and other empirical formulations. It shows that it yields significantly better estimates than empirical models in current code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ensitivity of the ultimate drift capacity to the wall geometry, static, and kinematic boundar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95.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predicting the residual drift of idealized SDOF systems that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non‐degrading structures, including those with supplemental dampers. The framework first uses post‐peak oscillation analysis to predict the maximum ratio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 to the peak transient displacement in a random sample. Then, residual displacement ratios obtained from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es using both farfield and near‐fault‐pulse records were examined to identify trends, which were explained using the oscillation mechanics of SDOF systems. It is shown that large errors can result in existing probability models that do not capture the influence of key parameters on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Building on the observations that were made, a genera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or the ratio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 to the peak transient displacement that more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physical bounds obtained from post‐peak oscillation analysis is proposed for capturing the probabilistic residual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se systems. The proposed distribution is shown to be more accurate when compared with previously proposed distributions in the literature due to its explicit account of dynamic and damping properties, which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a rational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residual drift prediction tool for the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nd analysis of more complex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s.  相似文献   
996.
破坏性地震往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对地震损失价值评价有助于震前找出抗震弱点,提高抗震能力,实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传统空间模型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无法处理大数据对空间尺度选择的干扰,存在地震损失评估结果偏差大以及波动性高的弊端。因此,在云计算平台下,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地震损失价值评估模型设计,对模型HAZ-China大数据的服务层次、地震应用服务层以及HAZ-China大数据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为用户提供震前、震时以及震后的地震损失价值评估服务。模型采用HBase分布式数据库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设计房屋震害数据库以及云计算模型,通过考虑大数据因素的地震灾害损失综合评估过程,实现地震损失价值的准确评估。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模型可实现地震损失价值的准确评估,具有较高的评估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7.
刘祎  周晨  赵正予  赵庶凡  张学民  孔建 《地震》2018,38(1):74-83
地震会造成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 基于三维电场渗透模型和SAMI2模型, 模拟地震发生前产生的异常电场对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地震前形成的附加电流会引起电离层产生异常电场, 且异常电场值与地震震级和地震发生时间有着明显的相关。 同时异常电场会使电子产生E×B漂移, 造成电子密度扰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电子密度扰动逐渐减小且扰动区域会向着靠近磁赤道方向或远离磁赤道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998.
陈颙  徐逸鹤  蔡辉腾  李稳 《中国地震》2018,34(2):165-171
由中国地震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地质调查局合作建立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验场为中国早期地震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多数预想目标未能达成,发展受到了阻碍。最近几年,实验场重新受到重视,并更名为"地震科学实验场"。结合目前地震学发展的前沿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实际需求,本文提出增加"地下云图"作为实验场的新方向。利用高重复性、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的气枪震源,持续激发地震信号,实现对地下介质速度变化的连续监测;结合背景噪声成像获得的高分辨率3维地壳结构,构建4维(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地下结构成像。"地下云图"可以反映地下速度和应力变化,为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预测提供新的业务手段,推动地震预测从经验预测到物理预测的转换。  相似文献   
999.
针对无人值守地震台因供电故障造成的观测数据质量问题,现阶段GPRS在地震台站的应用大多以手机短信呈现,无良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设计开发一种底层基于STM32单片机,以GPRS为数据传输方式,Android手机APP为监控界面的智能电源控制系统。通过在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中心台下属的深州郭家庄地震台进行应用,证明该电源控制系统能够保证观测设备的稳定运行,并为设备维护提供了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国产海底地震仪的时间记录与原始数据精细校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地震仪(OBS)的时间记录对数据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发现,部分国产便携式OBS的数据记录存在较大的内部时间误差,并且实测地震剖面异常的同相轴"断阶"、"倾斜"现象时有发生.我们通过自激自收试验,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了验证,确认其来源于OBS数据文件内部时间漂移,以及数据处理程序存在的缺陷.统计表明,A、B型OBS内部时间漂移量在250Hz的预设采样率下为0~40ms,L、S型OBS在100Hz下为0~90ms.这个量级的时间漂移,会对OBS数据处理、计算模拟产生影响.进一步,我们采用计算实际采样间隔、调整采样间隔、数据重采样的方法,对这种误差进行校正,并且改进了相关的OBS数据处理程序.本文的研究加深了对OBS数据时间记录误差的认识,得到了OBS数据文件内部时间漂移的分布规律,使得中等及较大程度的内部时间漂移的精细校正得到重视,进而完善了OBS数据处理步骤和流程,对OBS数据的有效利用进行了重要补充,为国产OBS的广泛使用、仪器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